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30岁之后:普通人拼命努力,牛逼的人改变模型
2025-09-18

傍晚的地铁里,我看到一个场景。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,戴着黑框眼镜,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自我提升类书籍。他一边快速翻页,一边在手机备忘录里敲敲打打,神情专注而紧张。可当列车晃动,他的眼神忽然迷茫,书合上了,手机也黑了屏。他叹了一口气,嘴里嘟囔:“学了这么多,好像也没什么用。”我看着他,心头一紧。因为这个画面太熟悉了,仿佛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写照。拼命努力,却像在原地打转。而与此同时,有人却仿佛开了外挂,几年就能跳上一个新台阶。差别到底在哪?答案其实很残酷:三十岁之后,拼命努力的人不一定能赢,真正拉开差距的,是能否改变模型的人。

过去几年,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对比。有些人一年没见,能力翻倍,职位提升,收入也翻了几番;再遇见时,你甚至不会怀疑他接下来还能再上一层楼。而另一些人,日复一日忙得脚不沾地,却原地踏步,三年过去,还是那个样子。学历差不多,出身背景也没太大区别,智商也在常人范围里,那为什么会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轨迹?我逐渐发现,答案不在于努力的多少,而在于他们有没有刻意去设计成长。

有一次,我在招聘编辑时,面试了一位有七年经验的候选人。她的回答流畅,专业能力也不差。同事打了八十五分。但我提醒了一句:她三十岁了,在岗位上做了七年,如果只到这个水平,那说明她没有真正进化。果不其然,她在过去三年都困在一个小平台上,粉丝几千,阅读几百。这样的环境,注定限制了她的成长。就像一辆法拉利被放在坑洼的乡间小路上,再好的马力也发挥不出来。她的努力没错,但模型错了。成长不是死磕,而是要学会借势。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速的环境里,跟随高手,站在更高的平台,哪怕只是短短几年,成长都会截然不同。

这种借势的思维,在很多快速成长的人身上都能看到。我认识一个女孩,刚毕业时就直奔行业头部团队投简历,不在乎城市,只在乎能否进入最好的环境。后来她确实一路往上,几年后已经成了行业里小有名气的写作者。她曾对我说:“环境就是催化剂,跟对人,才能逼自己快速成长。”这句话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。

很多普通人会忽略一个细节:成长需要代表作。就像导演有代表作品,画家有经典画作,其实任何岗位的人都需要自己的“亮眼案例”。可惜的是,我面试过的很多候选人,工作两三年,拿不出五篇真正能打的作品。这就暴露了他们没有“作品思维”。日常的七十分文章固然重要,但你必须刻意挤出时间去打磨几篇九十分的作品,因为那是你未来的敲门砖,是你在更高舞台上的通行证。没有代表作,你就等于在用零散的努力消耗自己,而不是在积累长远的筹码。

成长不仅仅是努力的问题,更是思维模型的问题。李笑来有句经典的话:学习学习再学习。这不是重复,而是提醒我们,先学会如何学习,再去拼命学习。成长也是如此,先学会如何成长,再去拼命成长。很多人天天喊要快速进步,却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成长的方法。就像学舞蹈要找老师,学吉他要报班,任何技能都有一套方法论,唯独到成长这里,大家总是凭感觉乱撞。结果就是:事倍功半,无效努力一大堆。

我自己就是个方法论的重度爱好者。写作、运营、管理、健身,甚至骑摩托车,我都去学过专门的方法。有一次,我骑车前专门上了一天的安全驾驶课,学完之后,我才意识到之前的随意骑行是多么危险。同样,减肥的时候,我用了科学饮食加训练方法,短短两个月减掉近二十斤,还练出了腹肌。很多人以为这是自律,其实只是方法对了。成长也一样,方法对了,你的每一份努力才不会浪费。

这让我想起一个小实验。我曾经尝试每天写三千字,坚持一个月。结果发现,文章数量是上去了,但质量参差不齐,很多篇我自己都不想再读。后来我换了一种模型:每天只写一千字,但要求自己打磨得更精细。三个月后,我积累了几篇被广泛传播的文章,也因此拿到了更大的机会。这个实验让我彻底明白:努力的方向错了,再拼命也没用;模型对了,即便少做,回报也会放大。

当然,改变模型并不意味着一切顺利。有过一次,我决定模仿高手的写作框架,结果硬套下来,写出的东西生硬刻板,读者的反馈很差。那一刻我很沮丧,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写作。但我没有停下,而是返工,把别人的模型拆解成原则,再结合自己的习惯去调整。这个返工过程很痛苦,却让我找到了一种既能学习别人长处,又能保持自我风格的平衡点。失败和返工,本就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环。

成长模型不仅在职业上有效,在生活里也一样。比如人际关系。很多人觉得关系是自然的,其实关系本身也需要模型。你若不主动经营,再亲密的朋友也会逐渐淡出。就像大学时的同学,毕业后各奔东西,如果不刻意联系,很快就成了“点赞之交”。真正聪明的人,会设计一种关系维护的模型,比如固定时间见面,或者每隔一段时间发个小消息。看似刻意,其实是让关系有节奏地延续下去。社会从来没有自然而然的关系,所有稳定的关系背后,都有人默默付出的努力。

三十岁之后,成长的本质不在于拼命,而在于能否掌握一套能复用的模型。这套模型包括借势思维、作品思维、学习方法论,以及关系经营等等。它们看似分散,实则共同构成了个人成长的底层逻辑。普通人只会用力,牛逼的人会用力加方法。区别就在于:前者把时间耗在了跑步机上,后者用时间爬上了山。

有一次,朋友跟我说:“我每天都很努力,可为什么总觉得没什么进步?”我反问他:“你的努力是在重复旧路,还是在构建新模型?”他愣了一下,没有答上来。后来他换了一种方式,不再一味加班,而是去学习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,用在工作中。半年后,他真的升职了。他告诉我:“努力不是不重要,但努力之前,先要找到正确的方向。”这句话,其实就是成长模型最简单的总结。

回望这几年,我越来越相信,命运并没有特别偏爱谁,它只是默默站在一边,看你用什么方式走路。有人拼命奔跑,却原地绕圈;有人步伐平稳,却越走越远。差别不在脚步快慢,而在路径设计。普通人拼命努力,牛逼的人改变模型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