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不想再善解人意了”:共情者的10种天赋和痛苦
2025-09-18

夜里十一点,书桌上的灯还亮着,屋外传来零星的车声。阿岚盯着手机屏幕,上面跳出一句话:“你真懂我。”发消息的人是她的同事,刚经历了一场职场挫折。阿岚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回了几个安慰的表情,可她的心却被压得沉重,好像那一刻,她也在经历同样的挫败。她叹了口气,放下手机,整个人软在椅子里。

是不是太善解人意了?她忍不住这样问自己。

在外人眼里,能洞察别人心情,是优点,是天赋。但阿岚知道,这份“天赋”更多时候像是一种负担。她会比失恋的朋友更难过,比焦虑的同事更焦虑,甚至在陌生人眼神闪烁的一瞬间,敏锐地捕捉到他们没说出口的痛苦。

那种感受不是旁观,而是被拖拽进去。

资料显示,美国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曾在《The Empath’s Survival Guide》中提出过“共情者”这一概念。她认为,这类人群并不是简单的敏感,而是有一种极端的“情绪吸附力”。他们像海绵一样,吸纳着他人的情绪,直至溢满。心理学研究也指出,过度共情可能与慢性疲劳、焦虑、抑郁有直接相关。换句话说,看似温柔的天赋,也可能成为摧毁自我的锋刃。

这并非个例。在一次心理学课程中,讲师让我和同学们做了个小实验:尝试在对话时,只关注对方的语气和面部细节,而压制自己去回应的冲动。短短五分钟,不少人就开始感到焦躁和胸闷,而真正的共情者,日常却要承受这种强度。那一刻,我才理解了,为什么他们总说累。

阿岚的故事还不止于此。她曾试过设立界限,给自己做了一个所谓的“拒绝练习”:有人约她临时加班,她试着说“不”。结果整晚她都睡不着,心里像背着一块石头,觉得自己冷漠、没情义。第二天,她又主动提出帮忙,把前一晚的努力全盘推翻。她说:“我像是失败了的演员,演不成那个冷静拒绝的角色。”

失败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循环。共情者往往陷入这样的困境:他们既渴望亲密,又害怕被情绪淹没。外表看似独立,内心却常常在“靠近”与“逃离”之间反复拉扯。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就曾形容,共情和攻击是“存在的双胞胎”。他们过度敏感,能精准捕捉潜在的冷漠或拒绝,于是在人际关系中显得格外紧张,甚至容易爆发。

有时候,旁人看见的只是表面——温柔、耐心、可靠。但实际上,共情者在承受的,是无声的孤独。因为在那种“功能性的关系”里,他们往往是疗愈者、倾听者,却很少有人能真正陪伴他们走回内心。

那要怎么办呢?

Orloff博士给过一个建议:共情者必须学会后退一步。她在书里写到,允许自己抽离,不是懦弱,而是自我保护。她甚至建议共情者每年都要给自己安排“独处假期”,到自然中去,把系统重新校准。英国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,亲近自然能显著缓解高敏感人群的情绪压力。

我曾见过一个年轻的创业者,他也是典型的共情者。每次员工离职,他都会自责到怀疑人生,甚至推掉所有社交。他后来做了一个小动作:每天早晨起床前,先写下三个“今天只属于自己”的小目标,比如“独自散步十分钟”、“读五页小说”、“不看手机到九点”。起初他总会中途放弃,但坚持到三个月后,他说那是第一次感受到边界的力量。小实验,简单,却能慢慢改变。

当然,并非每个人都能一蹴而就。失败、返工,是必经之路。就像阿岚,她后来学会了一种方式:当别人倾诉时,她会先在心里默念一句“这不是我的故事”,再去回应。这句话成了她的屏障,虽然不能完全阻断情绪,但能稍稍减轻负担。她笑说:“至少,现在我能在听别人哭的时候,还记得自己是谁。”

外部证据也提醒我们,过度共情并不总是利他。2018年发表在《Nature Neuroscience》上的研究显示,大约1%到2%的人存在镜像触觉联觉,他们会在看到别人受伤时,产生类似的身体感受。这类人群更容易在情绪和身体上双重耗竭。研究结论很明确:共情是一种生物学机制,但它需要被调节,否则反噬会吞没个体。

所以,真正的智慧不在于“无条件善解人意”,而在于“有条件地善解人意”。共情者的价值,从来不该被困在“你很懂我”这一句里。因为懂别人,也应该包括懂得如何善待自己。

遗憾的是,阿岚直到后来才明白,她所谓的“冷漠”,其实是对自我的守护。而那个终于说出“不”的瞬间,不是背叛,而是重生。

朋友对她的评价很简单:“她还是那个善解人意的人,只是终于学会把自己也算在里面了。”

或许,这正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: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,但你,不止于这一种价值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