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完《平凡的世界》,我才真正明白了人为什么要读书
2025-09-18
那天夜里,风大得吹得窗纸猎猎作响,我翻开《平凡的世界》,却被书里一个细节死死拽住。孙少平,一个连萝卜汤都喝不起的少年,只能等饭堂散去,偷偷摸摸地去拿黑面馍。那一刻,我心里突然涌出一个问题:人为什么要读书?
有人说,读书是为了找份好工作,有人说,是为了让父母脸上有光。但当我盯着那个穿着补丁裤子、背着破书包的少平时,我忽然明白,那些解释都太肤浅了。读书,对他而言,是一根能攥住的救命绳。
现实太苦了。黄土地上,少安每天弯腰插秧,背脊上流下的汗,最后只换来空空的口袋。对他来说,不读书意味着被命运一把拽回土里,再没有逃出去的机会。他努力过,他甚至试着用分地的办法提高产量,可在那个年代,规则比他的心血更硬。他的好意被扭曲,他自己也被推上了批斗台。那种绝望,是把人整个人扔进井里,再堵住井口。
所以少平才死命攀住书。因为他知道,读书苦,不读书更苦。前者是翻山越岭的累,后者是看不到尽头的黑。
在孙家的院子里,两个姐妹的命运,更像一场赤裸裸的对比。兰花早早辍学,背上柴火,提着水桶,她的人生只有厨房、土地、男人。长得好看,却被王满银三言两语骗了心,最后婚姻成了枷锁。她没读过书,不会写自己的名字,甚至不懂得保护自己,直到被背叛、被伤害,她依旧抱着“嫁鸡随鸡”的念头不放。那是无知带来的宿命。
而兰香,读书一路往前闯,考上了北方工业大学,学的是仰望星空的天体物理。她站在更辽阔的天地里,才发现童年生活过的村子其实那么渺小。书给她的,不只是知识,而是另一种可能。
这对姐妹的差距,像一把刀,割开了读书与不读书的分界线。一个把一辈子困在黄土地里,一个跳出去,走向城市,走向自由。
你会发现,读书改变的从来不是眼前的温饱,而是整个生命的轨迹。
我想起有一次采访,一位教授引用过钱钟书在《围城》里的话:“没受教育的人,因为不识字,上了人的当。”听上去冷,但放在兰花的遭遇里,却再真切不过。
少平的故事更让我动容。他离开家乡,去黄原城揽工,搬石块,一百多斤压得他双腿打颤,汗水像雨点砸下来。背上的皮肉磨烂,血迹斑斑,他还是忍。因为要养家,因为要撑住。可最让我心疼的,是那个夜晚。哥哥少安来看他,走进工地,黑暗里只亮着一根蜡烛,弟弟正趴在破被褥上看书。少安眼泪一下就掉了。
那个画面,我至今忘不了。书,是少平抵御生活的壁垒。没有它,他早就被苦难压得麻木。而正是那些书,让他还能挺直脊梁,告诉自己:“我不仅是个搬石头的小工,我是个有思想的人。”
路遥在书里写得很透:“书把少平从沉重的生活中拉了出来,使他的精神不致被劳动压得麻木。”这句话,也解释了读书为什么是治愈良药。它不能直接让你的口袋鼓起来,但能让你的灵魂站起来。
我们今天的生活,和那个年代相比,已经翻天覆地。可很多时候,我们依旧会问:读书还有用吗?学历真的能决定未来吗?我想起一句流传很广的话:“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,能像一册书籍,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。”
你没法走遍世界,但文字能带你过去。你没法经历所有人生,但书籍能让你和他们相遇。那些你读过的书,会一页页地,悄悄填满你的内心。当你陷入困境时,它们会在角落里亮起微光,提醒你——还有路,还有希望。
当然,也有人试过“返工”。我有个朋友,曾经觉得读书没用,索性让孩子去学手艺。结果几年后,孩子自卑到不敢和同学聚会,她才惊觉:不是手艺不好,而是缺少精神支撑。后来,她让孩子重新走回课堂,哪怕只是夜校。孩子的眼神,渐渐不再逃避了。那是一次试错,也是一次纠偏。
资料显示,中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在2022年达到81.8%,但人均每天的阅读时长不到20分钟。这说明,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书重要,却没把它真正融入生活。这是一个值得今天就去做的小动作:关掉手机二十分钟,随手翻开一本书,不用追求深刻,只要让自己安静下来。你会发现,那二十分钟,比刷短视频更能让心里踏实。
在这个意义上,读书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雪中送炭。它不会让你立刻变成更富有的人,但会让你在面对贫瘠时,依旧有能力抬头望星空。
命运也许不会因为一本书就彻底改写,可它一定会因为书,留下不同的注脚。就像孙少安,他没能读下去,但始终支持弟弟和妹妹读。他知道,那是自己失去的光。
遗憾的是,很多人直到跌入泥潭,才想起那束光的珍贵。
人为什么要读书?因为苦难无法避免,但读书能让苦难不至于吞没你。因为幸福不会自动降临,但读书能让你找到通往幸福的方向。
正如一句古话所说:“腹有诗书气自华。”那不是一句虚无的赞美,而是最现实的护身符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