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还在做创业梦?醒醒!
2025-09-18

深夜的便利店里,收银员打着哈欠,一个年轻人提着一罐啤酒,眼神却亮得像要燃烧。他对朋友说:“我再坚持一下,公司就能跑起来了。”朋友没吭声,只是轻轻摇头。这样的画面,我见过太多。创业的浪漫,在啤酒的气泡里很动人,可现实一压下来,泡沫破裂的声音,比谁都清晰。

十几年前,确实不一样。那时候互联网还是蓝海,一段代码就能换来投资,一份PPT就能撬开大门。人人都说,这是属于草根的机会窗口。可时代的窗子会关,如今,它几乎只留一条缝。合规的红线越来越多,资金的成本越来越高,社会的容错率越来越低。你以为自己是奔跑的猎人,其实很可能只是围猎场里的一只兔子。

先说合规。合法经营听起来天经地义,但创业公司最怕的,就是“不知道自己已经踩了红线”。数据隐私、内容风控、财务报表、经营许可、版权使用,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变成绊脚石。你想抓取点用户信息来做增长,对不起,涉嫌违规;你随手用一张看似免费的图片,对不起,可能会被索赔几十万。合规顾问一句话,律师一封函,足够让一家初创公司现金流断裂。资料显示,仅2021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数据合规上的平均投入,已经占到运营成本的15%以上。对巨头来说,这只是毛毛雨,对草根创业者,却是要命的水。

如果说合规是看得见的成本,那无限责任就是无形的刀。你以为有限责任公司能帮你兜底?错了。员工的错误、合作方的失误、客户的违规,最后都可能算在你头上。一个程序员手滑删了数据库,损失由谁来承担?一个业务员轻信签了坑爹合同,谁来收拾残局?你辞退员工最多少发两个月工资,他却能把你挂在社区热帖上,说你苛待裁员。信用和口碑是老板最脆弱的盔甲,稍不留神就会碎裂。

别忘了,还有账期。大公司、政府、国企的单子看起来稳妥,实则是慢性毒药。三个月、半年、一年的账期,员工工资你要先垫,房租水电你要先付。前段时间一位创业者在直播中被问经验,他只丢下一句:“你们的账期多少?”懂的人瞬间沉默,不懂的人还在笑。这就是残酷的行业暗语。

有时候,我甚至觉得,创业最大的风险,不在于市场,而在于人心。因为所有的风险,最后都会流向创始人自己。疫情时关窗的,不是保安,不是财务,而是老板。下游违约,员工出事,合作方跑路,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你。你说你是梦想家?不好意思,在别人眼里,你就是资本家。融资时签下的对赌协议,本来以为只是形式,真到执行时,你才知道那是实实在在的债务。

你可能会说,创业难,打工也难。没错,但别忘了,打工的难,是生活的磨;创业的难,是生死的赌。打工人最怕失业,创业者最怕社死。更残酷的是,别人可以退场,唯独你退不了。投资人能撤资,合伙人能离开,员工能跳槽,只有你,被绑在船上,哪怕大风大浪,也只能咬牙撑。
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觉得悲观。但事实是,这并非劝你彻底放弃,而是要你在幻想之前,先做两个小实验。第一,把你现在的月薪和创业可能的开销摆在一起,算一笔账,看你能撑多久不破产。别嫌简单,很多人连这步都懒得算。第二,试着用一周时间,把自己当成老板来过:遇到员工失误你怎么兜底,遇到客户拖款你怎么周转,遇到政策变动你怎么应对。实验一结束,大多数人就会清醒。

当然,也有人会说,不试试怎么知道?没错,试错是必经之路。但试错要有代价意识。很多创业者失败,不是因为方向错,而是因为返工不起。比如有人砸大钱做APP,结果上线发现没人用,再想转型,资金已经耗尽。正确的做法,是先小规模试验,快速验证,再决定是否加码。创业不是一场浪漫的冲锋,而是一场步步为营的持久战。

外部证据也很明确。根据企查查的数据,2022年全国注销、吊销的企业数量超过480万家,而同期新注册的企业为700多万家,意味着平均每天都有一万三千家公司消失。热闹的背后,是无数创始人负债累累、悄然退场。这些数字远比鸡汤真实。

责任和解释,始终是创业绕不开的关口。你要对投资人负责,对员工负责,对客户负责,对合作方负责,最终对自己和家人负责。你能扛得住这一切吗?如果不能,安心打工,不丢人。有人说,创业是人生最快的修罗场,我却觉得,创业也是最残酷的照妖镜。它会让你迅速看清自己到底几斤几两。

醒醒吧,不是人人都能承受这场赌局。浪潮过去了,故事讲不动了,资本冷眼旁观了,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和满身债务。真正的智慧,不是盲目冲进火场,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脚步。

或许有人会不甘心,觉得不搏一次就算白活。可正如一句老话所说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安稳未必是懦弱,止步未必是失败。创业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,活好自己,养好家人,走得长远,比什么都重要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