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未来五年,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?
2025-09-18

那天晚上,我坐在出租车里,司机打开收音机,播着一档财经节目。主持人说了一句让我心里一紧的话:“未来五年,可能会有更多人失业。”司机叹了口气,说自己五十岁了,怕哪天平台换规则,就再也跑不动了。那一瞬间,我突然意识到,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同样的问题:未来五年,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?

这个问题表面上是焦虑,实质上是现实的必然。因为技术变革和产业洗牌,不管你愿不愿意,工作模式都在改变。人工智能的应用速度,远比多数人想象得快。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23年的报告,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工作内容可能会受到AI的影响,中国尤其在数据处理和客户服务岗位上,风险更高。面对这样的趋势,如果还想用过去的惯性思维去谋生,等来的只会是被淘汰。

但问题也在这里:什么才是真正的应对之道?

我想起一个年轻的朋友,他原来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,三年后公司裁员,他一下子懵了。刚开始,他拼命投简历,结果要么没有回应,要么给出的薪资比之前少一半。他很沮丧,觉得自己努力全白费了。后来,他换了一种方式,开始把自己做过的项目整理出来,写成案例,分享在行业社群里。没多久,就有人主动找上门来,让他帮忙做方案。收入不比以前少,还更自由。那一刻他才明白,真正能留下来的,不是头衔,而是自己沉淀下来的方法和口碑。

这让我想到一个小动作,或许每个人今天就可以试试:把过去三年里自己做过的工作梳理一遍,挑出能代表你的成果,用一句话讲清楚。这不只是总结,而是把资历变成资产的第一步。很多人以为自己没有亮点,其实只是没有习惯把亮点说出来。

但光有动作还不够,有时也会遇到返工的情况。我认识一位律师朋友,他一开始想通过写公众号来积累影响力,每天熬夜更新,结果坚持不到三个月就崩溃了。文章质量参差不齐,也没带来客户。他后来停下来反思,发现自己应该聚焦在一个细分领域,把精力用来打磨长文,而不是追求数量。半年后,他的文章被同行转发,客户开始主动找他。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失败与修正。不是方法没用,而是需要找到合适的节奏。

资料显示,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,2022年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超过2亿。这背后传递的信息很直接:单一的工作形式已经不够稳定,未来更重要的是组合。你可能白天在公司上班,晚上为客户做咨询;你可能在主业里打磨技能,同时在副业里积累影响力。这种组合,不是头脑一热的“斜杠”,而是顺势而为的必然。

在与一位企业高管的对话中,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“未来的公司,不会养闲人,但一定愿意和能创造价值的人合作。”这句话,点破了核心。未来的工作机会,不再只是“岗位”,而是“合作”。你能提供什么,你的价值能不能被别人看到,才是关键。

这并非个例,在各个行业中也屡见不鲜。比如深圳一些制造企业,正在和职业院校合作,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。毕业生一走出校门,就能直接进入生产线,拿到高薪。表面上这是教育改革,实际上是劳动市场的必然选择。未来五年,那些能快速适应、能上手的人,机会一定比只会等岗位的人多。

但责任不能只推到个人身上。很多人之所以焦虑,是因为缺少清晰的指引。企业要不要培训?学校能不能提前告诉学生现实?政府能否提供有效的转型支持?这些都需要有人背书。比如人社部在2021年发布的《新职业目录》,就明确提出到2025年,要培养更多数字经济和绿色产业相关的岗位。这是制度在替社会兜底,也是给个人的信号:方向在哪里。

当然,制度之外,个人也必须行动。这里有个小实验,你今天就能开始:在自己熟悉的领域,写下一篇经验总结,不需要完美,也不必发到公开平台,可以先分享给两三个同事或朋友。看看他们的反馈,再迭代。这种低成本的试验,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资产的第一步。

但也要看到一个残酷的现实: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立刻见效。就像那位司机,他知道自己需要学习新技能,可每天跑十几个小时车,回到家只想倒头睡觉。学习的念头,被疲惫一次次压下。这样的困境,不是个体懒惰,而是结构性的压力。真正的改变,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。

回到开头那个问题:未来五年,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工作机会?答案不是单一的。它既关乎外部环境的演变,也关乎你能否积累起真正属于自己的资产。它既需要制度的托底,也需要个人的主动。

或许最核心的一点是,不要把自己绑死在一个职位上,而要让别人记住你这个人。职位会消失,行业会动荡,但真正属于你的技能、经验、方法、口碑,不会轻易被夺走。

遗憾的是,有些人可能没能等到机会到来,就已经被焦虑耗尽了力气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