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要和晚睡的人做朋友”
2025-09-18
深夜的出租屋,窗帘拉得紧紧的,只有手机屏幕的光反复闪烁。女孩窝在床上,捧着奶茶,刷着短视频,笑到前仰后合。她说再看五分钟,可一眨眼已经是两点半。第二天早晨,闹钟响了三遍,她还是死死赖在床上,会议迟到,眼神空洞。有人问她为什么总是没精打采,她笑着说:昨晚和朋友聊到很晚,顺便看了几个搞笑视频。那一瞬间,我心里闪过一个念头:千万不要和晚睡的人做朋友。
因为作息,是一个人最赤裸的自我管理。睡得有多晚,人就有多懒。手机上的短视频、游戏、社交软件,不是单纯的娱乐,而是背后有几千个产品经理、上万个程序员,绞尽脑汁研究怎样瓦解你的自制力。你觉得自己在享受放松,其实是被收割注意力。罗振宇说过,每一个让人上瘾的APP背后,都是价值数亿美金的公司,它们的本质,就是让你熬夜。可荒唐的是,你还不能怪别人,因为是你自己心甘情愿点开。
熬夜带来的,不止是黑眼圈。作息的选择,慢慢会决定你的阶层。王石爬山的故事广为流传。朋友聊得再尽兴,他也会到点回帐篷休息。不是他无趣,而是他清醒地知道,早睡让自己有体力面对第二天的征程。表面看,他失去了一点点深夜的欢愉,实际上,他赢得了长久的掌控感。反观我们身边,那些咸鱼般的人,嘴里喊着要自律,手里却停不下手机。买了健身卡只去过三天,囤了一堆书只看了前几页,总觉得要开始,却从来没有开始。等到清晨,看着镜子里的自己,再叹一口气,说今天一定会改变。可晚上,一切又回到原点。
这并非个例。调查显示,七成九零后晚上十一点后才能入睡,其中超过六成的作息极不规律。表面上只是“我晚睡一点没关系”,实际上是把注意力、精力和斗志一点点消耗掉。一个人长期拖延和放纵,会把懒散内化成习惯,再难挣脱。你会发现,和这样的人待久了,连简单的目标都变得遥不可及。你本来打算早睡,朋友却说“再玩一局”,你原本计划少吃点,朋友却喊“快来凑单点奶茶”,你想看书,他们却不停地给你发消息。身边人的选择,会一点点拖拽你走向另一个方向。
有句话很残酷:一个人的作息就是他的阶级,你身边人的作息,就是你的阶级。真正优秀的人,大多懂得早睡早起,把白天过得充实。真正落后的群体,往往白天荒废,晚上熬夜,试图用虚假的兴奋弥补内心的空虚。
心理学家解释过,自律分三个阶段。刚开始是兴奋,中间是痛苦,后面才是享受。大多数人熬不过中间的痛苦,就放弃了。于是,他们总在立flag,再打脸,循环往复。而真正能熬过去的人,才会享受到清晨醒来头脑清晰的畅快。
这就是榜样的力量。短跑运动员苏炳添,自律到被队友当作偶像。他生活极其规律,早睡早起,训练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娱乐。队友张培萌为了提醒自己,整整一年把苏炳添的照片设成屏保。榜样的存在,让他无法再找借口。你会发现,靠近自律的人,你会被迫变得更好;和放纵的人混在一起,你会轻易被拉下去。
那要怎么办?清理朋友圈。自律不易,身边人的推波助澜往往比环境更致命。如果你真的想改变,就必须学会拒绝那些拖你下水的人。拒绝一起熬夜打游戏,拒绝深夜的“再聊一会”,拒绝无意义的聚会邀约。真正的朋友,会理解你的计划,甚至陪你一起养成好习惯。那些只会嘲笑你“装模作样”的人,不交也罢。
我认识一个朋友,他做了一个小实验。他设定晚上十一点必须关掉所有电子设备,哪怕再想刷手机,也要坚持合上眼睛。刚开始很痛苦,几乎每晚都失败。可是三周后,他突然发现自己早晨能自然醒,状态比以前好多了。他说,这是他成年后第一次觉得自己真正掌控了生活。小动作的改变,能带来长远的收获。你也可以试试,今晚,不妨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,哪怕坚持一晚。
失败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愿返工。熬夜的人,往往最怕面对失败,所以不断用“及时行乐”安慰自己。可真正的自由,不是任性,而是节制。自由意味着你能控制自己的节奏,而不是被短视频、游戏和夜晚的孤独操控。
熬夜看似是私人选择,实则是对未来的透支。你可以熬一次夜,但你不能一直熬夜。因为时间不会等你,身体不会宽恕你,机会不会照顾你。白天越荒废的人,晚上越想熬夜补偿。可补偿不了的,终究是你的人生。
所以,不要和晚睡的人做朋友。不是因为他们不好,而是因为他们的节奏,会无形中变成你的节奏。选择和谁同行,就是选择怎样的人生。你要相信,清晨的阳光,比午夜的屏幕更真实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