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契约精神”必将取代“丛林法则”,成为新的人际纽带
2025-09-18
夜色下的地铁站口,总有些画面耐人寻味。一个男人和出租车司机因为车费争执,声音越来越高,围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。有人劝:“就多几块钱,别吵了。”男人却反问:“凭什么我付了钱还得受气?”司机也不甘示弱:“你说的路线和我开的不一样,那这钱怎么算?”那一瞬间,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:我们到底是活在讲丛林法则的世界,还是走在契约精神的路上?
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,这样的争执背后,真正较量的不是几块钱,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边界。是继续依赖旧有的“强者说了算”,还是逐渐靠“约定和规则”来彼此制约。社会的裂缝,往往就是这样一点点显露出来的。
过去的乡土社会,讲的是“亲疏远近”。村子里谁家养猪,谁家种地,大家都一清二楚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,是基于熟人网络的盯梢效应。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里写过,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,就像石子落水,波纹一圈圈扩散,离你越近的人关系越重。所谓诚信,并不是因为人性多高尚,而是因为一旦失信,就会被整个熟人圈子排斥。那时候,丛林法则的逻辑还潜伏在社会底层:你能依附于谁,就决定了你的生存空间。
但城市化把这一切彻底改变了。四面八方的人涌入城市,谁还管你是张家李家,谁看得到你昨晚吃了什么?人群变成了陌生人社会。超市货架上的大米,不需要你和卖米的人成为朋友;外卖骑手送来一份餐,也不会和你建立一辈子的关系。陌生人社会意味着,过去那套“靠熟人担保”的生存逻辑彻底失效。取而代之的,是契约。
契约的本质,是平等交换。你付钱,他提供服务;你签署合同,对方履行义务。看似冷冰冰,却蕴含了最基础的尊重。可惜,在很多场景里,我们还在用丛林法则思维去对待契约关系。比如有些雇主,总觉得自己花钱雇人,就可以随意使唤,甚至要求对方提供额外劳务。表面上是“给你机会”,实际上是把对方当作人情附庸。这种思维,不仅让关系失衡,也滋生腐败和抱怨。
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段时间,我刻意在工作群里,不再用“麻烦你”或“拜托”,而是改成“根据合同里的约定,请你处理这部分”。语气客观,带着契约的确认。最开始,确实有人觉得不习惯,甚至觉得冷漠。但几周后,大家反而沟通更高效,不再绕弯子。有人私下跟我说:“其实这样挺好,起码心里有数,知道自己职责到哪为止。”契约,反而让人松了一口气。
当然,契约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。一次失败的返工让我印象深刻。那是个合作项目,甲方和乙方口头上说好了交付时间和范围,却没有写进合同。结果中途需求变动,甲方理直气壮地要求加功能,乙方却觉得严重超出成本。两边僵持,项目拖延。后来不得不返工,从头补充合同。虽然耽误了进度,但也让大家明白一个现实:口头人情,不如白纸黑字。失败,本身就是契约意识缺失的代价。
在更宏观的层面,数据也在说明这一点。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的报告,契约执行效率直接影响营商环境指数。在契约精神普遍健全的国家,经济发展更平稳,社会信任度更高。相反,靠丛林法则行事的地方,纠纷频发,交易成本奇高。这不是抽象的理论,而是你我每天的生活。
但人性复杂。很多人嘴上说要理性,要契约,遇到矛盾时还是忍不住站队。比如社交媒体上,因为政治立场、娱乐八卦甚至一句话的误解,朋友拉黑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有人说:“观点不同,没法相处。”可真要追问,这不就是丛林社会的逻辑吗?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。文明社会应该有的姿态,是“我不同意你的观点,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”。这句话,最早出自伏尔泰,被无数次引用。它的核心就是:契约的底线在于尊重,而不是一致。
我记得有一次和一位年长的出租车司机聊天。他说自己开车二十多年,见过太多乘客,有的斤斤计较,有的动辄爆粗口。但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年轻人,下车时和他说:“谢谢你,师傅,车费正好。”司机笑着对我说:“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,而是感觉对等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意识到,契约精神的温度,就藏在这些微小的日常里。
契约并不是冰冷的法律条款,它的存在是为了让人少受委屈。契约不是排斥情感,而是给情感设一个边界,让情感不至于变成人情绑架。就像家庭关系,表面看是血缘,其实也需要契约支撑。夫妻之间的婚姻合同,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,都是法律上的契约化表达。血缘再亲,也要靠规则维系。
遗憾的是,这个转型期注定痛苦。有人还停留在“讲人情”的逻辑里,有人已经进入“讲契约”的轨道。两种人碰撞,自然会摩擦,甚至会互相看不惯。可这正是社会的必经阶段。正如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,社会的演变,是从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。丛林法则是机械团结的残影,而契约精神,是有机团结的根基。
或许你会问,那契约精神能不能真正取代丛林法则?答案可能不在遥远的未来,而在我们今天的选择里。当你在便利店里结账,不拖欠;当你在合作中履行约定,不任性;当你和观点不同的人,依旧愿意保持尊重。每一个小动作,都是对契约精神的注脚。
正如一句古话说的:“礼者,理也。”契约精神就是现代社会的“理”。它让人与人之间不再依附、不再奴役,而是彼此独立,又彼此成全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