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一眼看透本质的人,都做到了这3点
2025-09-18
深夜的火车上,他靠在车窗边,望着黑暗中飞速掠过的灯影,突然冒出一句话:“为什么有些人,总能一眼看穿事情的本质,而我却总是绕来绕去?”这种无力感,不只是他的,也是很多人的。我们习惯被表象牵着走,被细节裹挟,被情绪推搡,等冷静下来,才发现自己抓不到那个最关键的点。于是反复陷入同样的困境。
很多人渴望拥有那种犀利的眼睛,就像《教父》里说的那种人:一秒钟就能看透问题本质。可现实是,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人,凤毛麟角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往往都掌握了三件事,别人看不到的,他们早就盯准了。
资料显示,在战略咨询行业,有一个普遍规律:能把问题抽丝剥茧、直指核心的咨询师,往往能获得客户的最高信任。美国麦肯锡公司曾在报告中提到,他们最看重的核心能力之一,就是“结构化思维”,也就是快速捕捉本质的能力。可见,看透本质从来不是玄学,而是可训练、可实践的思维方式。
先说第一个关键。那些一眼看透本质的人,总是能先抓住事物的根本属性。比如战略这个词,很多人以为写计划、定目标就是战略。可真正懂的人会说,战略的本质是选择。方向对了,方法才有意义。方向错了,再漂亮的执行也是南辕北辙。这就像航海,根本属性不是船帆有多华丽,而是航向指向哪里。
曾经有朋友告诉我,他在创业初期陷入了一个误区,天天琢磨融资、招聘、宣传,却始终搞不懂自己公司的战略是什么。直到一次,他去听刘润的讲座,听到那句“战略的本质是选择”,突然醒悟。于是他立刻砍掉了三个不赚钱的业务,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一个核心产品上。半年后,公司起死回生。他笑着说:“原来我之前不是缺方法,而是没看清本质。”
这给了我们一个小实验:下次当你遇到一个概念或方法时,不要急着模仿,先问自己一句——它的根本属性是什么?如果说不清,那就别忙着行动。今天你完全可以试一次,把手边正在做的事物,拆开来问一句“它到底是什么”。你会发现,很多困惑会在这一刻消散。
再说第二个关键。那些一眼看透本质的人,不满足于现象,他们总在追问: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。历史上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坏血病。十八世纪的英国海军,成千上万的船员死在远航途中。当时的人以为是“海上环境恶劣”的缘故,可后来发现,根源在于缺乏维生素C。只是因为当时科学水平不足,人们一度把“酸味”当成了药效,结果煮过的柠檬汁失去了维生素C,坏血病卷土重来。直到1930年,维生素C被分离出来,这个谜题才彻底解开。
这就是根源思维的力量。表象会欺骗我们,直觉可能是错的,唯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,才能真正解决。否则就像修漏水的屋顶,只是拿桶接水,不去补洞,问题永远存在。
有一次,我帮一位年轻的职场人做辅导。他说自己总是被领导批评,觉得是自己能力不行,努力再努力也没用。我让他列出最近三次被批评的场景,结果发现问题根源不是能力,而是沟通方式。他太习惯自顾自地完成任务,却忘了在关键节点向领导汇报,导致领导以为他没有进度。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实验,让他在下一周尝试每天发一条进度更新。结果一周后,领导态度明显转变,还夸他“终于靠谱了”。这就是找到了根源后,问题迎刃而解的例子。
当然,这种练习并不总是一帆风顺。另一次,我让一名学员尝试“找根源”,他却陷入了过度归因,总是把一切都怪在自己头上。项目没成,他说是自己太差;同事不理他,他说是自己不够好。结果越想越消沉,彻底失去了行动力。这就是失败的返工,提醒我们,找根源不是找替罪羊,而是找到真正可改变的那个点。否则就会把自己困在无解的循环里。
说到第三个关键,那就是透视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。底层逻辑这个词听上去很大,其实就是事物运行的规律。比如商业。无论是卖袜子还是卖课程,本质逻辑只有一个:消费者必须获益。如果买袜子不保暖,买课程学不到东西,再花哨的营销也撑不久。王兴之所以能在“百团大战”中胜出,就是因为他抓住了这一逻辑。他把美团的策略定为“消费者第一”,哪怕毛利很低,也能赢得规模和信任。而Groupon把逻辑放错在“商家第一”,看似毛利高,最终却败下阵来。
再举个例子。瑞·达利欧在《原则》里说过:“世界运转靠的是一连串因果关系。”这句话的背后,其实就是提醒我们,要透过现象去找那个稳定不变的规律。看似复杂的世界,其实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,那就是底层逻辑。
那么,我们今天能做什么?可以立刻做一个小动作:当你再看到一个现象,不要急着评论,先追问一句,它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。比如看到一个朋友频繁换工作,不要只说他“心浮气躁”,而要想,他是不是在追寻更高的价值感,或者他所在的行业本身就不稳定。这样,你看问题的深度就完全不同了。
这三件事,其实构成了一种训练。抓住根本属性,找到根本原因,洞察底层逻辑。做到这三点,你就能逐渐接近“一秒看透本质”的境界。
有人说过,真正的高手,不是看得比别人多,而是看得比别人深。看透本质的人,从不被表象的喧嚣迷惑,也不会被情绪的波动左右。他们冷静、克制,却带着温度。因为他们知道,透过现象,看到规律,再从规律中找到行动的切口,才是真正的力量。
那天,火车到站,他提着行李走出月台,心里忽然轻松了。那些绕来绕去的困惑,仿佛都有了答案。不是世界太复杂,而是自己过去看得太表面。看清本质,并不神秘,它只是需要不断训练,不断实践,不断返工,再一次次地修正。
正如一句古话所说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当你能放下表象的喧哗,看见背后的真实,那种澄明的力量,就会一点点生长出来。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,在日常的琐碎里,练就那双能一眼看透本质的眼睛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