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资本教家长焦虑,政策教资本做人
2025-09-18

七月的空气,总带着些燥热。股市的曲线,比天气更急促。就在24号这一天,一纸文件,落下来了。声音不大,却像石子投入湖面,溅起的是巨浪。教育部那份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,简称“双减”,彻底改变了一个行业的命运。

那一夜,新东方、好未来、跟谁学的股价一路下坠。有人盯着手机屏幕,眼睁睁看着财富蒸发;有人在微信群里失声大哭,说自己刚买的股票跌得只剩十分之一;也有人冷冷一笑,认命般把最后的仓位清空。资本看不懂眼泪,它只看政策。

问题是,为什么政策要这么重锤落下?答案并不复杂。因为这场焦虑已经被资本放大得太久了。

想象一个普通家庭的夜晚,孩子写作业,父母坐在旁边,桌上堆满了各类练习册,手机里不停弹出补习班的广告。家长心里明白,孩子已经很辛苦,可还是忍不住想再给他报一个班。怕什么?怕掉队。怕输在起跑线上。怕别人的孩子学奥数、学英语,自己家孩子没跟上。补习班越报越多,家长的钱包越来越薄,焦虑却从没消减过。

资本就是在这种焦虑里嗅到了味道。K12教育,原本是补充性的,却在十几年间变成了一门比房地产还火的生意。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,2016年至2020年,中国教育行业的并购交易从236亿元涨到了633亿元,涨幅超过一倍半。资本的逻辑很简单:家长会为焦虑买单,而孩子的未来是他们最舍得掏钱的地方。

可问题是,教育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。它和社会流动、阶层固化、人口出生率,都有直接关系。一旦资本把焦虑当作商品贩卖,这种市场逻辑就与国家逻辑正面冲突。

从监管的脉络来看,这并不是突如其来的。2008年教育部就开始整顿校内补课,2013年严禁公办教师兼职代课,2018年进一步转向校外培训。每一次文件都像是敲门砖,提醒行业:不要过界。但行业和资本都选择性忽视,甚至把政策理解成“供给侧改革”,觉得这是把中小机构清退,为头部公司铺路。结果,头部们越做越大,资本越投越猛,家长的焦虑被推到极致。

表面上,资本是赢家,实际上,它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。

这里有一个小实验,值得任何家长都能当天就做:关掉手机广告,撕掉那张补习班宣传单,只花半个小时,陪孩子读一本非课本的书。观察孩子的反应。是放松?是好奇?还是焦虑?答案会让你惊讶。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加法,而是引导。而补习班的逻辑,是让你永远觉得“不够”。

当然,也有人试过另一种实验:把孩子的课外时间彻底填满,周一到周五上学,周六日补课,暑假报夏令营,寒假报冬令营。结果呢?孩子成绩或许提升了几分,但亲子关系急转直下,孩子出现抵触情绪,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。返工的代价,比补习费更沉重。

国家看到的,不仅是个体家庭的焦虑,还有宏观层面的风险。根据《中国综合社会调查》2006至2016年的数据,社会学者李路路在《社会学研究》上发表论文指出,中国社会的“子承父业”比例在下降多年后又开始回升,阶层流动性变得越来越低。换句话说,教育本该是阶层跃升的阶梯,却在市场化的裹挟下,逐渐变成了一道屏障。

这就是矛盾的核心。家长想让孩子通过教育“逆袭”,资本想通过教育收割焦虑,结果叠加起来,反而让教育失去了公平性。

政策要做的,就是把方向拨回来。

住房、医疗、教育被称作“三座大山”。这几年,房地产调控已经让学区房炒作遇冷,医疗改革通过“带量采购”让药价下降,而教育的改革,如今终于落到实处。“双减”的要求很明确:培训机构要改制为非营利组织,收费要纳入政府指导,时间要有限制,规模要收紧。资本的游戏规则被打破,家长的焦虑被强行刹车。

有人问,这样会不会矫枉过正?短期内,确实可能。很多补习班关停,教师失业,家长不适应,孩子的学习需求没地方去。但长远来看,这正是重建秩序的代价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资本并不会轻易退出。它可能会换一张面孔卷土重来。比如,转型做素质教育,转向做托管服务,甚至伪装成兴趣班继续收割。家长需要更清醒的判断:什么是真正对孩子成长有益的,什么只是换汤不换药的焦虑生意。

有个朋友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资本教家长焦虑,政策教资本做人。”短短十几个字,道破了本质。资本没有道德,它只逐利;家长的焦虑没有尽头,只会被推高;唯有政策,才能在关键时刻把闸门关上。

当然,政策也不是万能的。真正的改变,还需要家长做减法,需要社会重建一种对教育的共识。就像一句古话所说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空出一点空间,孩子才能真正呼吸。

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记得:教育的意义,不是制造焦虑,而是点燃希望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