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小明上了普高,小红上了职高,他们都会有美好的未来吗?看完这几个数据,扎心了!
2025-09-18

午后的阳光落在小区球场里,几个孩子在追逐打闹。一个戴着红领巾的男孩喊:“我以后要上重点高中!”另一个气喘吁吁地回:“我爸说,成绩不好也没关系,去职校也能有出路。”声音飘散开来,大人们在一旁沉默了几秒,仿佛被戳中了心口。是啊,小明上了普高,小红上了职高,他们真的都会有美好的未来吗?

几天前,我看到一份数据,来自武汉。2019年,当地研究生的月薪中位数超过11000元,本科生7100元,大专生5400元,而中职生只有4400元。差距不是一点点,而是断层。高位数更扎心,研究生接近3万,本科2万,大专1万,中职只有8000。纸面上的数字冷冰冰,却映射出无数家庭的焦虑。

在饭桌上,一个母亲叹气:“我不求孩子上清华北大,但至少别掉到职高啊。”这句话,说出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心声。不是对孩子没有信心,而是他们清楚,这条分流的岔路口,可能决定的是收入、稳定性、社会地位,甚至是整个人生的基调。

我特意翻了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。2020届本科生,42%进入了国企、政府或科研机构;高职生呢?只有25%,更多的是去中小微企业。61%的高职生在300人以下的公司打拼,换工作频繁,三年内平均换过2.4次。离职原因几乎千篇一律:工资低,没发展,没安全感。相比之下,本科生去向更稳,职业流动性没那么剧烈。

一个朋友的弟弟,从职校毕业后做客服,每天接电话到嗓子冒烟,一个月4000多。半年后,他忍不住辞职,换去做销售,又因为业绩压力掉头而走。三年下来,他干过五份工,简历越来越难看。和他同龄的大学同学,已经在银行安稳坐着,准备考编。他说:“原来不是我不努力,是起点就把方向卡死了。”

这并非个例。教育学者布鲁克斯在《爱、金钱和孩子》里提到,如果一个教育系统过早分层,就会在孩子尚未成熟的时候,预设他们的未来。十三四岁的年纪,本该还有无限可能,却被一道“普职分流”的口子,锁定了人生的轨道。

不过,现实又不能简单归咎于分流。你以为把所有孩子都送进普高,问题就解决了吗?每年有900万大学毕业生,但白领岗位只有四五百万。饭碗数量不变,人却越来越多,学历贬值就是必然。即便人人普高、人人大学,最后还是有人被挤到低薪岗位。这不是分流的错,而是产业结构本身的矛盾。

有意思的是,当下社会最缺的,其实是技能型人才。人社部预测,到2025年,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技能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。也就是说,白领岗位饱和,而高端蓝领反而短缺。可偏偏,社会的评价体系还在固执地给白领镀金,把职校当成退路。

我做过一个小实验。和几位家长聊天时,我问他们:“如果职校能让孩子毕业后月入一万五,工作稳定,你还会抗拒吗?”几乎所有人沉默后说:“那当然愿意。”这说明,家长真正焦虑的,不是职校两个字,而是背后代表的低收入、不稳定、没前途。换句话说,是结果,而不是形式。

当然,改变结果并不容易。职校学生常常遭遇赤裸裸的歧视。比如公务员考试,2020年国考,大专生只招717人,占比3%。一些企业招聘,直接在简历筛选环节把职校生挡在门外。即使有人通过专升本“逆袭”,也会被贴上“非统招”的标签。教育公平,从入口到出口,都还远未实现。

但我们也能看到国家的动作。2019年启动的“双高计划”,要建设5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,培养技术金领。已经有27所职业本科开设,未来甚至会有研究生。教育部门试图把职教打造成另一条平行的赛道,而不是次等的选择。有人说,这是“高职里的985”。如果这些样本能跑通,或许能撬动社会认知的转变。

不过,这条路难免曲折。前段时间,我认识一个从职校毕业的女孩,她原本被安排到流水线,后来因为偶然结识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,才误打误撞成了项目经理。现在收入不错,和985硕士同事并肩。但她自己也说:“这是运气,我不能让别的孩子都靠运气。”她的学校没有请她回去分享,因为她的经历太“异类”,难以复制。

这就是矛盾所在。一边是宏观上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一边是微观上个体的机会仍旧悬殊。小动作的改变,或许能带来微妙的转机。比如有老师在班会上让学生匿名写下职业梦想,不论普高还是职高,结果显示,超过三分之一的孩子其实更向往动手型职业。问题不在孩子,而在社会能不能提供体面的舞台。

失败的返工也在发生。有些地方试图通过简单扩招解决焦虑,把更多孩子塞进普高。结果是,普高质量下降,学生压力山大,家长更焦虑。最终发现,根源还是没有解决:岗位结构失衡。返工的代价,是一批孩子的青春被耽误。

所以真正的出路,还是发展。让技能型岗位更体面,让蓝领也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。当“技术金领”能享受落户和教育福利,当大厂愿意参与职校办学,当职校生的简历不再被扔到垃圾桶里,那时,普高和职高才真正平等。

这并不是空话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,就是一个范例。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,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,毕业就能拿到稳定高薪的岗位。数据显示,德国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0%以上,社会认同度极高。这说明,当制度设计合理,社会偏见就能慢慢消解。

或许,我们离那一天还有距离。但方向已经出现。教育均衡,职业教育提质,这是未来五到十年的主旋律。家长需要的不仅是政策承诺,更是现实改变。当你看到一个职校毕业的孩子,月入过万,有体面的职业前景,也许才会真正松一口气。

遗憾的是,现在的很多孩子,还在十几岁时被迫面对分流的尴尬。他们未必理解数字背后的含义,却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焦虑。有人被叮嘱:“考不好,就只能去职高。”这句话像一种惩罚,而不是选择。可事实上,教育本该是多元的道路,而不是单一的筛子。

正如一句古话说:“君子不器。”人不该被早早定型,每个孩子都有多种可能。

小明上普高,小红上职高,他们会不会都有美好的未来?答案也许还没完全到来。但我们能确定的是,只有当社会整体愿意给出平等的尊重和体面的机会,这个答案才会变得肯定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