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认知越低的人,越固执?
2025-09-18
傍晚的菜市场,一个年轻人跟父亲吵得面红耳赤。儿子说,外卖正火,他想在城里开个中央厨房,父亲却拍着桌子大喊:“开什么饭店?谁会傻到不在家煮饭?你看咱村里人,谁不是自己做?”场面僵住,空气里满是火药味。儿子无奈,父亲执拗。两代人之间,不只是意见不同,更是认知的边界完全错位。为什么认知越低的人,越固执?这就是答案的入口。
认知低,不等于笨,而是他们看到的世界太窄。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认知盲区”,意思是你看不到的东西,往往正是你最坚信的东西。井底之蛙看不见海,于是笃定水不过井口那么大;夏虫从未见过雪,于是认定冰雪是子虚乌有。认知盲区越大,固执就越强。那位父亲不是不爱儿子,他只是把农村几十年的经验,生搬硬套到城市消费习惯上,结果判断错了,还不自知。
这并非个例。在《山海情》里,菇贩子压价,村民们只会哭喊:卖不出去就烂掉。思维像卡在一个死胡同。而凌教授却提出建冷库、跑大城市、拓宽销路。他的脑子转得开,因为认知更高,知道还有其他可能。表面上,村民和教授面对同一堆蘑菇,实际上他们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。一个人越是认知受限,他的思维模式就越单一僵化,只会抓住一条路不放。
资料显示,美国心理学家卡尼曼在研究中发现,人们的判断往往依赖有限经验,形成所谓“启发式偏差”。换句话说,你见过什么,就以为世界就是那样。问题在于,认知低的人见得少,经验局限,偏差就更大,可他们自己却最不觉得。于是越容易陷入“一根筋”的执拗状态。
我曾遇到一个学员,她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很自信,觉得自己懂得很多。结果读得越多,反而越觉得无知。她说:“以前我没阅读习惯,还觉得自己挺厉害。现在才发现,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是我不知道的。”这是触碰到认知边界的时刻。认知高的人,越是博学,越谦逊;认知低的人,越是自负,越顽固。苏格拉底早就说过:“我之所以比别人聪明,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无知。”
要理解这个逻辑,不妨做一个小实验。今天你随便找一个你最熟悉的话题,比如做饭、运动、投资,问自己:“我真的懂吗?有没有更高层次的未知?”如果你意识到还有许多没看到的地方,那你就迈出了认知扩展的一步。如果你觉得全都掌握了,反而要小心,你可能正陷在固执的陷阱里。
认知低的人为什么越固执,还有一个原因:他们的未知边界太窄。当你只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,未知的部分太小,久而久之,你会产生错觉,以为自己掌控一切。可当你圈子越大,反而更容易意识到世界浩瀚无边,谦虚便自然生长。就像达叔在采访里说的那样:“我演《流浪地球》,完全是一张白纸,把自己交给导演雕琢。”一个几十年演戏的老戏骨,依然承认自己是“白纸”。这就是高认知者的姿态。而有些新演员刚红没多久,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,意见无数。对比之下,高下立判。
但扩展认知,不是读几本书就完事,更不是立刻就能看透一切。它需要试错和返工。曾经有个朋友,开始学习投资,学了点皮毛,就觉得自己掌握了股市的秘密,结果一头扎进牛市,满仓干,最后赔得血本无归。那一刻他才明白,自己只是把一小段经验当成了真理。失败是残酷的,但正是这种返工,逼着他重新学习、重新建立框架。几年后,他变得更冷静,不再固执。认知提升,就是这样被打磨出来的。
这其中还有一个责任与解释的场景。那次聚会上,一个年轻人和长辈争论不休,长辈坚持“年轻人没经验”,年轻人觉得“老一套不适用”。气氛僵到尴尬,后来一位旁观的老师开口,说:“你们说的都对,但前提不同。你站在乡村经验判断,他站在城市逻辑分析。问题不在谁对谁错,而在认知背景不一样。”一句话,解开了对抗。原来,有时候固执并不是性格问题,而是认知频道不对。
那么,我们能做什么?除了刚才提的小实验,还有一个行动可以立刻尝试:当你下一次遇到和别人争论时,别急着反驳,先问一句:“他为什么会这样想?”从对方的认知背景出发,你会发现,他的固执可能不是无理取闹,而是认知边界的自然反应。这样一来,冲突会柔和很多,你自己的固执也会减轻。
认知低的人越固执,本质上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的盲区,不知道还有更多可能,不知道自己的经验不足以解释全部世界。可悲也可叹。但我们每个人,都曾是那个固执的人。唯一的不同是,有些人愿意突破圈子,触碰边界,承认无知;有些人停在原地,守着固有的经验当成全部真理。
那天,菜市场的争吵最终没赢没输。父亲沉默了很久,说了一句:“我就是怕你赔钱。”儿子也没再顶嘴,只是轻声说:“爸,城市和村子不一样,你以后会看到的。”
认知不是天生高低,而是不断被生活打磨出来的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保持开放,承认未知,减少盲区,不被固执困住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