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请做好5年内随时失业的准备
2025-09-18

凌晨两点,地铁站口的便利店还亮着灯,一个背着电脑包的男人走出来,眼神空洞。他刚刚接到通知,公司要裁员,名单明早就会公布。他笑了笑,对自己说:“没事的,我肯定没事。”可回到出租屋,面对那张只有两盏灯泡的天花板,他突然想起几年前,K12教育行业百万人的失业潮,想起自己朋友圈里无数人灰头土脸的告别语,心里还是凉了半截。

这不是个例。数据显示,从2018年到2022年,中国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三波大规模裁员浪潮,教育、地产、游戏、出海电商,无一幸免。人们习惯在朋友圈调侃“互联网人均失业预备役”,可真正落在头上时,你才会明白:稳定的工作,可能只是一种幻觉。

问题是,我们还在习惯性地相信,只要努力,公司就会需要我们。可现实残酷得多。很多企业早已不把人当作长期资产,而是作为灵活的资源来配置。外包、众包、临时合同,越来越普遍。彼得·德鲁克早在几十年前就预测过:未来为企业工作的大多数人,并不隶属于企业。事实正在印证。

有人会问,这是不是意味着努力没有意义?不。真正的问题在于,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去理解“努力”。努力不再是死守一个岗位,而是要随时准备失去它,还能活得下去。

去年我认识一位朋友,他在一家外企做设计,月薪两万,觉得自己日子很稳当。直到公司裁掉整个中国团队,他才发现,除了在公司里做过的项目,他没有任何能证明自己的东西。去面试,面试官只问一句:“你在Behance上有作品集吗?”他愣住了。他才意识到,多年经验,原来全锁在了公司里,属于他的,几乎为零。

这就是最残酷的地方。你以为你在积累,其实你只是在为别人打工,连痕迹都没留下。真正能带走的,是作品,是声誉,是个人品牌。那些留在公司体系里的荣誉和奖状,没人会在意。

这也是为什么,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方式。一个简单的小实验,你今天就能做:把过去三个月里你做过的所有工作,写在一张纸上,问自己:如果离开现在的公司,这些东西,我还能带走什么?能放进公开作品集吗?能被客户直接看见并买单吗?如果答案是“几乎没有”,那就是危险信号。

当然,不是所有尝试都会顺利。有朋友辞职做自由职业,想着靠写稿子养活自己。头三个月激情满满,接了几个单子,可很快陷入疲惫。原因很简单:没有积累,没有客户关系,靠单打独斗根本撑不住。那段时间,他差点回去重新找工作。失败逼着他返工,他才明白,自由职业不是解药,个人品牌和长期积累才是根本。他开始运营公众号,坚持每周写一篇深度文章,一年后,稿费和合作机会才渐渐稳定下来。

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。失败不是终点,而是一次校正。关键在于,你是否能在失败里找到返工的路径。真正可怕的,是你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。

更宏观的数据也在提醒我们。美国劳工局的统计显示,从1990年到2014年,自由职业者比例翻了一番,而工会会员人数却减少了一半。企业选择灵活用工,已经是大势所趋。国内的平台化趋势同样明显,美团、滴滴、链家,这些企业并不依靠“拥有”劳动力,而是靠“连接”劳动力。换句话说,雇佣关系正在淡化,服务关系在兴起。

你可能觉得这离自己还远,但其实它已经悄悄渗透进来。外卖员、网约车司机、兼职直播带货,这些身份背后,都是平台化的逻辑。企业只需要连接,不再需要长期绑定。

那我们该怎么办?答案或许是四个词:学习、认知、自律、品牌。深度学习,是保持自己不被淘汰的唯一方式;认知能力,是让你看清问题,而不是被动执行;自律和管理,是把自己当成一家公司来经营;品牌塑造,是你能带走的最大资产。

说到这里,我想起一个很小的动作。你可以每天花十分钟,把自己学到的知识,整理成一段文字,发在朋友圈或其他平台。这看似微不足道,但三个月后,你会发现,你的名字和某个领域慢慢绑定起来。别人开始因为你写的东西来找你,这就是个人品牌的雏形。

还有一个动作,你今天也能做:在Github、Behance、简书、知乎等平台,注册一个账号,把自己最能代表实力的作品放上去。不必多,哪怕一篇文章、一个小程序、一次调研。它会成为你的名片,比任何一纸简历都更有力。

当然,这条路并不轻松。你可能会经历无人问津的低谷,可能会因为坚持不下去而怀疑自己。但请记住,每一次积累,都是在为未来的不确定做准备。未来五年,随时可能失业,这是现实。但只要你提前准备,失业也不过是换一种身份继续工作。

古人有句话:“居安思危,思则有备,有备无患。”这句话放在今天,依然刺耳却真实。我们无法左右浪潮,但我们可以决定,自己是被冲走,还是能游向新的彼岸。

所以,请做好准备。哪怕是在看似稳定的当下,也别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张工牌上。你现在积累的一切,将决定未来某一天,当你被迫离开办公室时,能否昂首离开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