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阿里事件背后:关于职场性骚扰,这些事你必须知道
2025-09-18

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刻,她的眼神彻底垮了下来。那是一次加班后的夜晚,凌晨一点,公司楼下只剩几盏昏黄的灯。她没哭,只是沉默。手握着包带,指节发白。那天下午的会议,她原本要汇报项目进展,领导却借着酒意,在众目睽睽之下,拍了她的肩膀,说她穿得太“诱人”,还笑着补了一句“这不是夸你,你别当真”。同事们尴尬地笑了笑,低头看手机,没人接话。她想过反驳,但嘴巴张了又闭,笑容勉强维持到会议结束。

很多人都以为,这种事没什么,过几天就忘了。可她没忘。甚至第二天起床时,都觉得胃里一阵翻涌。不是恶心,而是一种说不清的羞耻感——不是对自己,而是对那一刻所有的沉默。包括她自己的。

我们总以为性骚扰是极端的,是暴力的,是黑夜里尾随的恐惧。但现实中,它更常是潜台词,是玩笑,是眼神,是“你别太敏感了”,是“我们一向这么开玩笑”,是“你就当没听见”。它藏在语气里,藏在酒桌上,藏在“人情世故”四个字的背后。

资料显示,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反性骚扰法律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调研中,有69.3%的受访者表示在职场中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性骚扰。但其中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沉默。理由不尽相同:怕丢饭碗、怕被报复、怕“搞事情”的标签贴上来。但归根到底,是怕自己说了没人信,甚至反被嘲讽。

在与一位企业HR的对话中,他说:“我们确实有处理过相关事件,但说实话,更多时候是内部劝退。谁都不愿把事闹大。”我问他,那当事人怎么办?他说:“她走了。但也好,省得后续影响项目。”

那天他看起来很疲惫,像是已经接受了某种制度性的疲软。但他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说到底,企业怕麻烦,没人真的想建立那种透明机制。”

这不是个例,在诸多大型企业的处理流程中,性骚扰事件往往陷入“无证据-无响应”的死循环。哪怕有记录,有证人,也难逃“调岗”“劝退”这些软处理方式。

表面上看,是个人行为失当;实际上,是制度性放任。

在整理数据时,我还看到一个细节。2020年12月,《民法典》首次明确规定,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合理措施,防止和制止性骚扰。也就是说,法律已经给出方向,但制度落实往往滞后,尤其在“性别权力不对等”的土壤中,制度变得更像是一纸空文。

这种权力结构,才是最难被撼动的那部分。

比如,行为人往往是“说话算数”的领导,或者资历更老的前辈。而当事人多是入职不久的新员工,或者临时合同工。一句“你别太认真了”,就足以把她推回沉默。

我们试过做一个小实验。让一个匿名社区的女性用户,记录下她们在一周内遭遇的职场不适——只限言语层面。七天后,有人提交了二十三条,包括“你穿得真不像干活的样子”、“你是不是单身啊,不然怎么还在加班”、“和客户喝酒就得放得开点”。读完这些,不寒而栗的不是话本身,而是说话的人,往往是同一个公司、同一组,甚至是她的直接上级。

当骚扰变得常态化,它就开始吞噬正常的判断力。

表面上是“工作场合”,实际上是“围猎文化”。

更深一层的是,我们的语言习惯,也在为骚扰寻找借口。比如“她也不反对嘛”、“她后来还加了我微信”,这些“默认”的逻辑,都是在推卸行为人的责任,把焦点转移到当事人身上。于是,质疑、嘲讽、羞辱成了常规操作。

在一次媒体调查中,有受访者表示,当她终于鼓起勇气投诉时,收到的回应是:“那你自己以后注意点穿着吧。”她穿的是普通T恤和牛仔裤。这一句话,不只是冷漠,它还把责任再次甩给了她。

而企业内部的处理机制,如果只写在员工手册里,却没有落实执行路径,那它跟“打卡不上班”的制度有何区别?

制度的意义,不在于表态,而在于兑现。

我们后来参与了一家初创公司的制度设计,规定在招聘、入职、培训各个环节都要有性骚扰预防模块。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太小题大做,我们反问:一个能容忍骚扰的环境,还能指望它公平晋升吗?

但确实有返工的地方。

最初我们设想由HR负责初步调查,但后来发现,HR往往与管理层存在利益依附,处理结果容易失真。于是我们邀请外部独立机构定期审查、接入申诉通道,这才稍微建立起了一点真正的安全感。

另一个事实是,当事人往往并不想“搞大”,她们要的不是舆论场,而是一个干净的工作环境。

所以真正应该做的,是降低举报门槛,清晰处理流程,保护匿名空间。让表达变得不再可耻,让维护变得不再危险。

而这背后,需要的不只是法律的撑腰,还有整个组织文化的进化。

一个真正“性别友好”的职场,不是挂几个女性高管的头像,不是节日发几张鲜花海报,而是愿意在制度、行动、语言里,尊重每一个个体。哪怕是一个眼神,也该有边界。

或许我们无法立刻改变每一家企业,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人更清醒地看待这个问题。

不再说“她是不是想多了”,不再说“你别太玻璃心”,不再说“这是你自己没掌握分寸”。

我们应该说:“你说的事,我听见了,我愿意相信你。”

只有这样,安全才会成为一种氛围,而不是一种奢望。

正如一句古话所说: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”

这世上没有那么多恶意,只是太多时候,我们不敢喊出那句“够了”。

希望有一天,这种“喊出来”,不再需要那么多勇气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