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公布处理决定!越来越多年轻人,正在逃离“服从”文化
2025-09-18
那是一个阴天,杭州的天像是被谁按了暂停键,一动不动。阿里西溪园区的食堂,人声鼎沸,一个女生站在走廊上,手里举着喇叭,声音一字一句,冷静得惊人。她说,她被侵犯了。她曾无数次向公司求助,每次都是沉默、已读不回、避而不谈。直到今天,她决定亲自说出来。
我那天刚好刷到她那封长文,眼睛一行行看,心脏一寸寸凉。不是因为惊讶,而是因为熟悉。太熟悉了,熟悉得像身边的朋友,熟悉得像你我身上发生过又无力开口的事。你会发现,每一段沉默背后,都藏着一次“服从”的试探。
这个词,说得好听是“配合”,说得难听,是“你必须听话”。
年轻人不是不懂规矩,只是我们越来越不愿意“无条件服从”那些不讲理的规矩。尤其是在职场,尤其是当你意识到,这些所谓的规矩,根本不是为了成事,而是为了驯服你。
有一次我和一个刚进大厂的朋友聊天,她说她部门有个“新人仪式”:每个新人要在公司聚餐时主动敬酒,谁不喝谁不合群。她不愿意,就找了个“体质过敏”的理由逃过去。有人笑她清高,她没理。过了一阵,那个笑她的男生喝到断片,被拉去“陪客户续摊”,回来整整请了三天假。
你看,所谓的“企业文化”,有时候不是文化,是服从性测试。你喝不喝酒,你敢不敢说不,你愿不愿意违背自我去取悦别人,都是一道一道的关卡。通过了,你就能留下,但留下的,是愿意被驯化的你,不是完整的你。
别误会,不是我们不尊重规则,而是我们分得清什么是制度,什么是滥权。制度是让组织高效运转的骨架,滥权是拿职位当武器的游戏。
这两年,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说不。
比如,那个被领导性骚扰的女生,不是默默吞下,而是直接甩了一巴掌,然后走人。有人说她太冲动,但她说:“如果我不反抗,未来一定还会有下一次。”
再比如,那位刚入职就被灌酒、被摸手的商务女生,她说自己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:“保持清醒。”于是她喝水灌自己,提前通知男友来接,最后安全逃脱。这不是懦弱,是极限下的自救。
还有那个被绩效打压、被人事逼退的小伙子,他没有撕破脸,而是默默收集证据,最后拿到了N+1的赔偿。他说:“不是我不想干,而是我拒绝用屈辱换一份工资。”
这种“反服从”的勇气,不是天生的,是一点点被逼出来的。
公开数据显示,中国职场女性中,超过68%表示在工作中遇到过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,而超过70%的职场人坦言,他们至少经历过一次“被迫服从”的职场场景,比如强制团建、无效加班、性别刻板安排。数据来自《中国职场健康状况白皮书2022》。
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真实的人,一个个在会议室、茶水间、酒桌边,被默默踩过底线却不敢发声的人。
而“807事件”的爆发,只不过是无数压抑之后的一次反弹。
我特别记得阿里那次内部倡议,有六千多名员工签名联署,希望公司能正视女性权益,建立反骚扰机制。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,为什么一个互联网巨头,会让一个受害者走到打印传单、举喇叭的地步?但细想,其实太合理了。因为在庞大的体系里,“责任”这两个字,太容易被稀释。
一个部门推另一个部门,一个人力推给上级,上级再推回HR,绕了一圈,责任就消失了。而真正承受一切的,只有那个被灌酒、被侵犯、被忽视的人。
所以你会发现,今天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选择“退出”传统的职场路径。不是不想努力,而是不想在努力之外,还得先学会“忍气吞声”。
他们开始创业、自媒体、自由职业。你可能会觉得他们脆弱,但他们只是更清醒。他们不想再被灌输“在职场就得懂规矩”的话术,因为他们知道,那些所谓的规矩,很多时候只是给权力寻租者的挡箭牌。
说一个真实的例子,我朋友小祁,在一家老牌出版社做编辑。工作三年,一直稳扎稳打,但上司始终看她不顺眼。有一次,上司直接当着众人面说:“像你这种人,怎么可能升职?”她当场怔住,没有回嘴。回到家,她开始整理所有工作记录和项目数据,做了一个详尽的PPT,把三年来的成绩写得清清楚楚。然后她把这个PPT发给了总经理和董事长,抄送全体编辑部。
结果呢?她上司被调岗,她升职加薪。她说:“我没撕破脸,我只是用了他们最看重的东西——业绩,说了我该说的话。”
这就是现在年轻人的反击方式。他们不再忍,也不再吵,他们要的是公平,是尊严,是用力气也换得来的清白。
写到这,我想起一个心理学词:“learned helplessness”,习得性无助。说的是,当人们在面对重复的无力感时,会逐渐失去反抗的意愿,认为“不管做什么都没用”。职场里的“服从文化”,本质上就是让你习得无助。你开始觉得,被灌酒没办法,被打压没办法,被冒犯没办法。于是你不说,不动,不再相信改变。
但年轻人不是铁板一块。越来越多人开始说:“我不服。”
他们拒绝无意义的团建,拒绝强制下班后的“自愿加班”,拒绝为老板的“权力感”作陪。即便代价是调岗、冷处理、甚至离职,他们也愿意承担。
有人说这届年轻人玻璃心,但我更愿意说,他们骨头硬。
这不是反叛,是觉醒。他们明白,人生不该为了讨好别人,把自己掏空。
你要我喝酒,那请问酒精是合同的一部分吗?你要我陪笑,那请问公司招聘的是员工还是演员?你要我牺牲隐私、牺牲身体,来换一个“大家庭”的幻觉,那我宁可不入这个家庭。
当然,“反服从”不是胡来。不是你做什么都对,而是你明白,有些时候“拒绝”本身就是对规则的一次修正。
写到这,我想给你两个今天就能做的小动作。
第一个,列出三件你近期在工作中感到不舒服的事情,想一想有没有不合理的“服从”要求,然后设定一个明确的底线,从明天开始,哪怕只拒绝一件,也算是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。
第二个,找一个信任的朋友或同事,做一次“职场底线互助”练习,把你不想再接受的行为说出来,请对方在你软弱时提醒你,也为你撑一次场。这不是示弱,是备战。
如果你已经经历过类似的事,我想请你记住: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每一次勇敢地说不,都会给别人带来一点勇气。哪怕这声音微小,也会在某个夜里,照亮另一个躲在角落里颤抖的人。
正如阿里的那位女生,她一个人拿着喇叭站出来的时候,可能也没想过,会有六千人为她发声。可她站出来了,于是整个系统都被迫反思。这就是反服从的力量,不是以暴制暴,而是以光唤光。
这个世界,不缺服从。缺的是敢说不的声音。
如果你正身处一个让你感觉“再这样下去我就不是我了”的工作环境,请你告诉自己,离开,不是失败,是选择做回自己。
我们要的,不是“服从文化”里的生存权,而是“尊重文化”里的成长权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