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现在起,你要停止对自己做的15件事
2025-09-18
凌晨四点,西安,兴庆公园旁的小巷口。一个男人刚从夜班出来,骑着电动车停在街边早餐摊前。他犹豫了三秒,点了一碗热干面,加鸡蛋。手机在震,是客户催进度,他没看。他说:“先吃一口再说。”眼神有点倦,但多了点久违的坚定。
他是我认识的一位自由设计师,35岁,接案子、做项目、熬夜修图,能接就接,不敢停。但就在上个月,他删掉了手机上七个工作群,退掉了三个副业项目,给自己定了一条奇怪的新规:从现在起,每周只做三件事,其他不做。刚开始身边人都说他疯了,他笑了笑:“我没疯,我只是不想再耗死自己。”
听起来任性,其实是清醒。成年人的崩溃,从来不是大起大落,而是每一个“我先忍忍”的累积。忍着不拒绝,忍着不休息,忍着做不想做的事。直到有一天,你忘了你原本想做的是什么。
所以今天,咱们来聊聊一件事——从现在起,你该停止对自己做的15件事。
不是什么人生大课题,而是一份“停止清单”。
不是告诉你要做什么,而是提醒你该丢掉什么。
你会发现,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输在做得不够多,而是做得太多、太杂、太没必要。
第一个该停的,是“和烂人解释”。
一个做内容运营的姑娘告诉我,她最焦虑的不是KPI,也不是老板,而是某个总在群里“找茬”的前同事。对方早就离职了,但每次她发布项目,对方都会阴阳怪气一句:“又来这一套,流量为王呗。”她一开始还解释:“不是这样的,这次是有用户调研的……”说到后来自己都觉得累,做啥都要回避他可能看到的点。
直到她某天删了对方,退出了原群,她才发现:这个人根本不重要,她解释的动机,也不是为了“沟通”,而是不甘心被误解。
但被误解,本来就是人生常态。你解释得了动机,解释不了别人的立场。你澄清得了一次,澄清不了一生。很多时候,你并不是在表达,而是在浪费能量。你的时间、情绪、注意力,不该浪费在说服一个不愿理解你的人身上。
第二个该停的,是“滥用效率工具”。
别误会,我不是反对效率软件。番茄钟、GTD、Notion我都用。但我看到太多人,把工具当成了遮羞布。明明对计划没有概念,却花半天时间把To Do List排成彩虹色;明明目标模糊,却非要把日程划分成15分钟一格。
工具是好用的,但不能替你思考。就像一个人不会游泳,穿再好的救生衣,也只是漂着而已。真正的效率,不是“把没用的事做得更快”,而是先问一句:这件事有必要吗?
所以我给自己立了个小规矩:每周末复盘一次,把本周做的事分成三类——必须做、可以不做、其实不该做。下一周,只留下第一类,最多加两件第二类。
很简单,但够用。
第三个该停的,是“逢人就分享焦虑”。
我们都爱说“圈子决定认知”,但更真实的是:圈子也会放大焦虑。
你刷到别人半年涨粉十万,开始怀疑自己的内容是不是不够“洞察”;你看到别人35岁前实现财务自由,开始觉得自己是不是“白活了前十年”。你忍不住去问朋友:“我是不是太晚了?”
朋友说:“你不晚。”
但你心里知道,他只是安慰你。
最可怕的不是焦虑本身,而是你把它当成一种“身份”去传播。你越是对人说“我不行”“我焦虑”“我不确定”,你越是活在那个状态里出不来。
我试过:连续一个月,不在任何社交场合聊焦虑,只聊解决。发现生活突然轻盈了很多。
第四个该停的,是“对自己撒谎”。
一个做内容的朋友说,她最痛苦的时候,是每天把“自由职业”挂在嘴边,朋友圈晒的是出差、讲课、咖啡馆工位,实际上她已经三个月没正经收入,晚上靠打赏活着。她说最折磨她的,不是没钱,是她必须装出“我很好”的样子。
她说:“那段时间,我活得像个公关稿。”
诚实是一种代价,但谎言的成本更高。它会让你失去判断,也失去对世界的真实感知。
第五个该停的,是“用消费掩盖虚无”。
你有没有试过,一到周末就打开淘宝或者小红书,明明没啥需求,就是想买点什么。有时候是个香薰,有时候是个保温杯,有时候干脆是个健身课程。但买完之后呢?放着。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说,人类倾向于用“即时奖励”来弥补“结构性空虚”。简单说,就是:你不是真的想买东西,你只是想确认“我还掌控着生活”。
但真正能让你恢复掌控感的,不是消费,而是创造。你写下十个没发出来的句子,胜过买十个收纳盒;你拍一段剪得粗糙的小视频,也好过点一个“下单”。
第六个该停的,是“把不甘当执着”。
我认识一个女同事,大学毕业后考研落榜两次,后来明明已经找到不错的产品经理工作,却硬是辞职再战第三次。这次又失败了。她整整一个月没出门,在家刷三刷《请回答1988》,边看边哭。
她说她不服,她明明很努力了。
我没劝她放弃,只说了一句:“你确定自己是想读研,还是只是不甘心之前的努力白费?”
她愣了半天,说不出话。
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自己很执着,其实只是“不想承认自己错了”。但错误不可耻,停下来才叫成长。
第七个该停的,是“在原地纠结太久”。
很多人做决定的方式,是“多想一会儿”。
但你有没有发现?那些“再等等”的决定,最后多数还是不了了之。你不是需要更多时间,而是你想用拖延,来规避承担。
真正的决定,是带着一丁点赌气的。
你不可能等到“完全确定”。大多数人生路口,都是在七分笃定、三分不甘里走出来的。关键是——走。
第八个该停的,是“无效链接”。
有段时间,我习惯每天在朋友圈留言、点赞、转发,觉得这是维系关系的方式。但后来发现,真正的朋友,不会因为你今天没点赞而疏远;而那些你费尽心思点赞的人,也未必记得你是谁。
关系不是靠频率堆起来的,是靠共识撑起来的。真正的链接,是共鸣,是同频,是你讲了一句话,对方刚好懂了,而不是你点了个赞,对方才记得你还活着。
第九个该停的,是“永远站在安全区”。
我最佩服的一个作者,前两年突然转行做视频,原本写得好好的长文不写了,每天学剪辑、录音、开灯光。我问她:“你不怕跌粉吗?”
她说:“怕,但更怕的是五年后我还在写一样的东西。”
如果你一直在做让你“舒适”的事,你不会成长。因为成长的标志不是“舒服”,而是“犯怵”。
第十个该停的,是“跟所有人做朋友”。
你没义务取悦所有人。你也不是水,不可能适应所有形状。
生活已经很累了,别再把自己变成“大家都喜欢的样子”。
你只需要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,剩下的朋友,会自己留下来。
最后一条,是这篇文章的底层逻辑:
你不用变得更忙、更卷、更强。你只需要,停下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。
停止对抗自己,才能开始理解自己。
停止自我消耗,才能开启真正的自我修复。
那碗热干面,那位设计师,退掉项目后第一次好好吃饭。他说:“我不是不拼了,我只是不想再假装不累。”
这句话我记到现在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