凯文·凯利给年轻人的68条人生建议
2025-09-18
凌晨两点半,南京的一家旧照相馆灯还亮着。墙角的冲洗机发出轻轻的嗡嗡声,像是老人在屋里碎碎念。阿智靠在柜台边,一边喝着温啤酒,一边修着一张底片。他三十出头,胡子拉碴,眼神却清澈。他说:“这是我大学时拍的照片,那时候觉得世界大得走不完。”我问他,那现在呢?他没抬头,只是笑了笑,说:“现在知道,世界不需要走完,走清楚一小块就很了不起。”
这个晚上我睡不着,翻出那份凯文·凯利写给年轻人的建议,又看了一遍。不是第一次看,但每次读,总有不同的地方戳到你,就像一个老朋友,每次见面都用不一样的方式提醒你,“嘿,别着急,你可以更好。”
凯文·凯利是谁?如果你混过科技圈、出版圈、创投圈,你一定听过他的名字。他是《连线》杂志的创始主编,也是《失控》和《必然》的作者。在硅谷被称作“未来学教父”,但他的写作不预言未来,而是温柔地陪你穿过混沌的现在。他在自己68岁生日那年,写了68条人生建议。不是那种喊口号的“成功学”,而是像老一辈工匠一样,用亲身经历打磨出来的提醒。它们轻盈,但沉稳。像钉子,一句话,一下子钉进你内心最松动的地方。
那天看完,我做了一件小事。我拿出笔,把第13条写在便利贴上:一个值得追求的年度目标,是充分学习一个领域,以至于你无法相信一年前的自己有多无知。然后贴在了电脑屏幕左上角。没什么特别理由,只是提醒自己,每次打开电脑,不是为了焦虑,而是为了靠近一点“看懂世界”的可能。
我开始尝试做第一个小实验。我选了一个领域:声音设计。我对它几乎一无所知。我找了一门免费的入门课,每天花30分钟听它讲“混响”、“EQ”、“波形压缩”。第三天的时候我快放弃了,太枯燥。可第六天,我突然意识到,我能听出一部纪录片里哪个背景音是后期加的。那一刻,我有点想笑,像是突然有了超能力。
这件事没有让我赚到钱,也没有帮我升职。但它让我相信,那种对“我可以变得更好”的信念,是可以从零建起的,不需要等待,也不需要许可。
凯文·凯利在第25条写了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句子:要做出不错的东西,要大胆去做它。要想做出好的东西,需要一次又一次去做。做好东西的秘诀,在于重新去做。这让我想起一位纪录片导演说过的事。他拍一个清洁工的故事,前后拍了十个月,剪了23版,每一版都觉得“还差点什么”。第24版交上去时,平台的人说:“已经很好了。”但他坚持再来一版。他说不是为了完美,而是因为他知道,还能更真一点。
那第24版有问题吗?没有。但第25版确实让人看哭了。我们太习惯把“足够好”当成终点,却忘了,真正的好,往往是在你再坚持一次之后出现的。也许不是所有东西都值得坚持,但如果你曾在心里偷偷对一件事说过“我想做好它”,那它就值得你多来一遍。
还有一次“返工”的经历发生在朋友小丹身上。她想换工作,连着面了五家公司,全军覆没。她哭了一晚上,然后重新整理了简历,把“项目经验”那一栏重写了一整页。她说:“我发现我一直没说清楚自己做过什么,好像默认别人该懂。”第六家,她进了。不是运气,是她愿意承认之前的“不行”,并为那个“不行”付出实际的行动。
真正改变我们的,从来不是什么鸡汤般的“你一定行”,而是那种“我知道之前没行,但我没停”。
我们聊了一个晚上,还聊到他第33条建议:把创作和改进的过程分开。这句话听着像是写给艺术家的,实际上是写给所有试图做点什么的人。我们太容易在开始的时候就评判自己,这句话够不够好?这个想法会不会太蠢?这张图会不会被笑话?但如果你不敢画草图,就永远画不出作品。
我把这句话写在了写作课的PPT上。讲给学生,也讲给我自己。
还有一次我做的“20分钟小憩”实验,是在某天午后。我困得睁不开眼,又没时间真的去睡觉。我按他第64条建议,在办公室椅子上设个闹钟,闭上眼,深呼吸,尝试放空思绪。那20分钟的感受像是掉进一片浅浅的湖水。闹钟响时,我发现心跳都变慢了。那天下午的任务,完成得前所未有地顺利。我们总觉得要“卷”、要撑,但恢复力,本身也是竞争力。
凯文·凯利说:持续在场,是成功的秘诀。这句话我以前不懂,总觉得是那种听起来对、但不知如何做的“大道理”。但后来慢慢明白,持续在场不是硬撑着“不断上线”,而是在低谷也不从战场逃走。哪怕那天只做了一点点,也算“在”。
持续在场,让你和大多数人拉开了差距。不是因为你天赋高,而是因为你没放弃走在路上。
我们聊得最久的那一条,是关于“对别人感兴趣”。他写:你对别人越感兴趣,别人越觉得你有趣。这个建议听起来像鸡汤,但如果你真试过一次,就会发现它的力量。一次我去见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嘉宾,心里很慌,不知道怎么聊。我提醒自己:别想怎么表现你自己,先认真听他。结果一个小时聊下来,我们居然成了朋友。他说:“你是第一个听我讲完而不是抢着说话的人。”
有趣的人,不是话最多的那个,而是那个能让别人说得舒服的人。
有人说,这些建议太碎了,不系统。我不这么看。真正打动人的,从来不是“理论框架”,而是“一句话的勇气”。你在崩溃前听到了一句“你已经走得很远了”,你在决定放弃前读到了一个陌生人说“你可以多试一次”,那就够了。
在一次采访中,凯文·凯利说:“我写这些,不是为了让人觉得我很智慧,而是为了提醒我自己,在困顿中,也有力量可以抓住。”他把这些建议叫“给年轻人的祝福”,但我觉得,它其实是给所有还愿意相信“未来还有什么”的人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