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如何把自己掏空的?真正拖垮你的,是“精神内耗”
2025-09-18
那天凌晨,我一个人坐在宿舍的窗边,外面是沉默的街灯和零星的风声,手里的手机忽然跳出一个消息:朋友刚入职的新公司,忙得不可开交,却因为不熟悉的知识感到焦虑,连周末都在拼命刷书补课,只为了不被同事甩在身后。他说得很直接:“越想越焦虑,书也没看进去多少,上班的时候后悔得要命,睡不着觉,我到底该怎么努力才行?”读到这儿,我几乎能感受到他整个人像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,齿轮咬合得紧紧的,却在内部摩擦出火花。那种状态,不是简单的努力,而是自我内耗。
内耗到底是什么?它不像外界的竞争那么直白,不需要别人动手,你就能自己把自己消耗殆尽。表面上,你按部就班地生活,上班打卡、开会、完成任务,但心里却在无休止地自我怀疑:我做得够好吗?如果失败怎么办?这份自我怀疑像寄生虫一样,潜伏在每个思绪角落,啃噬着你的自信和行动力。内耗的人,心里是战场,满是硝烟,他们经常向自己发起战争,明明已经很努力,却觉得不够;明明不可能改变的事情,却仍然自责、苛求自己;明明已经是过去的事,却还在反复咀嚼。大脑和情绪被无谓的思虑绑架,能量不断被消耗,活力一天天消瘦。
我记得自己也曾陷入这种状态。写文章时,每写完一段就觉得不够好,删掉重写,思考如何更好,却迟迟不动手。半天过去,几乎没写几个字。思绪被拉回过去、拉向未来,却从不落在此刻。可是事情只在当下发生,只有手在键盘上敲下的每一个字,才是真实的过去与未来。对照朋友的焦虑与自我消耗,我意识到:内耗产生的根源,其实是对现实的“不臣服”。你明知道任务紧迫,却在心里设计无数“假设方案”,好像自己在努力做准备,实际上却在拖延行动。越是不愿意完全面对现实,内耗的痛苦就越强烈。
心理学家Freud早在1929年就指出,精神病人会完全否认现实,而神经症患者则不愿意接受现实的全部,只选择逃避部分,保护自己不与不愿面对的现实接触。内耗就是这种神经症式的逃避,拒绝全面臣服于现实。荣格提出,心灵有熵,混乱的心理状态就像能量无法有序流动的系统。内耗的状态,就像心理能量失序,思绪无序盘旋。人际敏感、决策纠结、反复自责,都是心理熵升高的表现。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的研究显示,如果不加干预,精神熵只会增加,人只会越来越耗。
那么,哪些人最容易内耗?不擅长照顾自己的人,累了还要硬撑;高敏感人群,总能把自己琢磨到自闭,把一句话反复解读成千百种可能;孤独的人,缺少情绪分担,只能在心里和自己耗着。内耗的代价不只是焦虑,它还会降低执行力、决策力和创造力。Clarkson等(2011)的实验显示,当人误以为自己消耗过多时,即便任务难度相同,表现会明显下降;Michel(2016)指出,职业倦怠与内耗会损伤神经回路,导致记忆力、注意力下降,陷入恶性循环。
面对这样的消耗,我们可以尝试两件事。第一是学会臣服。臣服并非放弃,而是愿意遇见生活的本来样子,不再执着于控制每个细节。Nancy Colier(2016)建议做日常小范围的臣服练习:如果此刻什么都不做,我的真实感受是什么?允许自己感受当下,放下无谓抵抗。第二是正念呼吸,让身心平静。Sik等(2017)的研究显示,正念呼吸可以降低脑电和心率的小波熵,让心理能量更有序流动,增强大脑与心脏的协调性。真正的行动,是让自己回到当下,将注意力集中在可以做的事情上,而不是无尽的内耗中消耗自己。
我想起一个实验桥段:一个朋友尝试每周末只花30分钟写作,不管结果如何,不去纠结是否完美,刚开始,他手生,效率低,常常觉得白费力气。但坚持两个月后,他惊讶地发现,写作不仅有了进展,他的焦虑感也显著减轻。这就是小范围行动的力量。还有一次,我自己尝试完全放下对任务结果的担忧,去做正念呼吸练习,结果第一次就睡得很沉。两件小实验告诉我:减少内耗,不是一次大的彻底改变,而是日常的细微实践和自我观察。
也许你会问:行动容易吗?不容易。内耗像影子,总会在你不留神时冒出来。但只要你开始行动,把注意力放在当下,臣服于现实,不必期待瞬间解决,就已经走出了最难的第一步。问题不在于你有多聪明,勤奋,而在于你是否把精力用在了真正创造价值的地方,而不是无休止的自我内耗。未来的你会感谢现在勇敢面对现实的自己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