郎平,再见。
2025-09-18
夜幕下的东京体育馆,灯光透过玻璃屋顶倾泻下来,映照在空荡的看台上,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汗水的混合味道。8月2日,中国女排终于以3:0战胜阿根廷,赢下了比赛,却无法改变早早出局的事实。连输三场,让这个曾在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团队,提前告别了东京奥运会。郎平站在场边,她的背影在灯光下拉得很长,肩膀微微下沉。她说:“我想休息了。”这句简单的话,像一把刀,切开了整个时代的记忆——一个从不服输的女人,带着遗憾,离开了她追逐一生的梦。这个转身的背影,不只是离开,更是一种悲壮的告别,一种对自己和团队的深情告白。1981年,21岁的郎平在世界杯决赛中,对阵东道主日本,顶着压力狠狠扣下407次扣球,中国女排7战7胜,带回了历史性的首个冠军。从那一刻起,她不仅成为“铁榔头”,更成为女排精神的化身——绝不服输,勇争第一,振兴了一个时代。
郎平的传奇,并非偶然。她13岁开始打排球,18岁破格入选国家队,训练场简陋,用竹子搭成的练习场让姑娘们随时可能受伤。一次训练,她被砸出轻微脑震荡,但她从不妥协,每天加时训练,甚至七小时不停扣球。那些流血流汗的日子,塑造了她超凡的扣杀技术,也让她成为国家队不可或缺的主攻手。1981年至1986年,中国女排连续五次世界大赛夺冠,她和队友们书写了“五连冠”的传奇。国家荣誉背后,是无数日夜的拼搏、磨砺和牺牲。老一辈队员回忆她是“丑小鸭”,瘦高、脸窄、头发翘起,却因努力和坚持,最终站在世界之巅。那份坚持,贯穿了她整个职业生涯,也成为她后来执教的底色。
1986年退役后的郎平,面对膝伤和生活的抉择,没有选择安逸。国家安排她做北京体委副主任,她却自费去美国学体育管理。初到异乡,她几乎是从零开始,做助教换取学费和生活费,日子艰难到连胳膊都抬不起来,却坚持每天训练和工作。她后来在意大利俱乐部打球,靠实力获得最佳运动员称号,并在职业生涯中逐渐站稳脚跟。与此同时,中国女排在90年代初陷入低谷,年轻队员尚未成长,成绩连输。1995年,曾经的恩师恳求她回国执教,郎平毫不犹豫,放下两岁的女儿,拿着900元工资,重新肩负起拯救中国女排的重任。她说:“我骨子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,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,我怎么能无动于衷呢?”这一选择,不仅是责任的体现,也是对使命感的回应。
带队的过程从未平坦。中国女排在她回归初期成绩不佳,亚锦赛第四,球队士气低落。郎平从基本功抓起,重新洗牌年轻队员,邀请体能和伤病康复专家,允许姑娘们适度化妆、看剧、网购,营造人性化管理环境。她严苛又温柔,队员们亲切称她“郎妈”。通过系统训练和科学管理,女排逐渐恢复实力。2015年世界杯夺冠,郎平哭了;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,她又哭了;2019年世界杯三连冠,女排回来了。她用行动证明了教练的专业能力,也给女性、给女儿树立了榜样,成为“中华之光”,让亿万中国人见证了精神力量的高度。
然而,东京奥运的意外出局再次提醒人们,竞技场从不饶人。中国女排在小组赛连续失利,面对舆论质疑,郎平选择承担责任:“没想到这么早出局,我负主要责任。”她的坦诚、担当,让团队和球迷看到真正的领袖力量。人生没有完美结局,但过程的努力和坚持,足以让人心怀敬意。郎平的一生,承受了伤病、非议、低谷与压力,却始终坚守热爱与使命。她甚至持有残疾人证,每一次鞠躬,都是在忍受身体疼痛的情况下完成的。即便可以在辉煌时选择离开,她也选择留下,因为她知道,团队、国家、梦想,需要她的存在。
郎平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坚持、责任与不断学习。无论是退役后自学体育管理,还是在海外打拼重新站稳,她都在证明:持续积累、科学管理、真诚努力,才是成就和人格的基石。她的选择不仅救回了中国女排,也重塑了无数人对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理解。如今,她谢幕,但留下的精神,依然在场馆上空回荡,在亿万观众心中延续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冠军和奖牌,更是一个人对理想、对团队、对国家的至诚付出,是一种不畏艰难、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范本。
郎平的离开,让人心生不舍,却也提醒我们:人生没有完美结局,重要的是过程是否尽力,是否真心。她的转身,是告别,也是新的开始。每一个目睹她故事的人,都能从中感受到责任与担当、坚持与学习的力量。这份力量,不在于胜利,而在于不断的付出和真心守护的精神世界。郎平,您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热爱与忠诚,也让女排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和民心之中。愿您今日转身后,有幸福在迎候,岁月温柔以待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