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再将一切视为固定,比如某种病
2025-09-19
傍晚的风吹过小城的街口,一个年轻女人从医院里走出来,手里攥着一张检查单。她怔怔地盯着那几行医学术语,像是盯着一张陌生的地图。她原本以为这就是判决书,意味着接下来的人生将被困在某种病的牢笼里。可就在那一刻,她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:难道疾病就只能等于宿命吗?难道身体给出的信号,就意味着再没有选择了吗?
过去,我们习惯把一切贴上固定标签。头痛就是头痛,胃病就是胃病,情绪低落就是抑郁。医生说的诊断结果,像是一颗钉子,把人钉在一个名字上,动弹不得。可现实真的如此简单吗?资料显示,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7年就提醒:超过60%的慢性病,其实和生活方式、心理状态、环境因素高度相关。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,你以为写在病历上的那几个字,并不是终点,而只是一个暂时的描述。
我曾遇到过一个朋友,他的故事让我彻底理解了这种“不再固定”的意义。他三十岁时查出高血压,一开始整个人都崩溃了,觉得自己完了。那段时间,他像在逃避,每天照旧熬夜打游戏、外卖啤酒不断,药片只是机械地吞下去。病情当然没有好转,反而更糟。直到有一天,他陪孩子去运动场,看着女儿轻快奔跑,他忽然被击中了。那天,他看起来疲惫不堪,却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我不想在孩子长大之前,就被病拖垮。”于是他开始了第一个小实验:每天走一千步。就这么简单的动作,他硬是坚持下来。一个月后,他把一千步加到了三千步,再后来变成了每天快走四十分钟。半年后,他的血压逐渐稳定,医生惊讶于他不再需要依赖高剂量的药物。他才明白,那个“高血压”的名字,并不是人生的铁锁。
这种故事并非个例。在2018年《柳叶刀》的一篇研究中明确指出:规律运动、均衡饮食、保持社交与心理弹性,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乃至部分癌症的风险。这意味着,疾病并非一成不变的标签,而更像是一个可以被重塑的动态状态。表面上它在定义你,实际上你也在重新定义它。
可是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帆风顺。另一个朋友的经历,就是一次典型的失败与返工。他被诊断为胃溃疡后,立刻在网上搜集各种饮食方法,尝试所谓的“极端断食”。刚开始确实觉得胃不再胀痛,他兴奋地以为自己找到了“秘方”。可三周后,他因为营养不良和严重胃痉挛住进了医院。在与主治医生的对话中,医生很冷静地说:“疾病不会因为你想快点结束,就立刻消失。它需要你一点点试错和调整。”那一刻,他才真正意识到,所谓“不固定”,并不是意味着随心所欲,而是意味着不断迭代,寻找平衡。失败也不代表终点,而是返工的必经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社会学家提出的观点:现代医学常常忽略了人的能动性,把人变成被动接受的“病例编号”。但人的身体不是死物,而是动态系统。换句话说,某种病不该被当作固定的身份,而更像一个需要持续交涉的过程。你有权在里面尝试、修正、重建。
为了印证这一点,我查阅过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2021年的一份数据跟踪。研究显示,在超过十年的纵向调查中,那些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人,即便曾经有明确诊断,其健康水平和寿命都显著高于完全依赖药物治疗的人。这一结果让我确信:疾病不是定论,而是一场对话。
当然,这种对话的背书,需要责任与解释的现场。记得一次采访中,一位肿瘤科医生说:“我不会告诉病人‘你没救了’,我会告诉他‘你现在的状态是什么’。因为医生的职责不是宣判,而是解释,让他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。”这句话让我印象极深。责任感,就体现在解释的态度里。
那么,普通人该如何去实践“不固定”的理解?可以尝试两个小动作。一个是写“身体日记”。每天花三分钟记录睡眠、饮食、情绪和运动情况,哪怕只是简单的关键词。一个月后,你会发现很多症状并非突然发生,而是有迹可循。另一个是“十分钟觉察法”。当你感觉身体不适时,不要立刻认定是某种病发作,先静坐十分钟,观察呼吸与身体感受,往往能帮助你区分是短暂的紧张还是确实的病变。这些动作不需要任何成本,却能立刻让你和身体建立新的关系。
如果说数据和案例告诉我们疾病并非牢笼,那么个体的反思就让这件事更有温度。有人在慢跑时感受到自己还是鲜活的,有人在拒绝垃圾食品时获得掌控感,有人在社群里分享康复经验时重新找到了价值。运动、饮食、心理、社交,它们就像四条看不见的河流,汇聚起来,把那个“病”的标签慢慢冲刷。
这让我想起《黄帝内经》中的一句话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”意思是,当你自身的能量充足,疾病就很难真正把你击垮。也许我们终究无法彻底摆脱病痛,但我们完全可以不被标签所限,把疾病当作一种动态的对话,而不是绝对的定论。
回到开头那个年轻女人的故事。她在回家的路上,把检查单折了好几道痕,最后塞进包里。她并没有立刻变好,但她的眼神里有了一种新的清明。她对自己说:“这不是终局。”她开始计划去游泳,开始尝试规律作息,开始记录每天的情绪起伏。她知道,也许不会立刻康复,但她终于从“固定”中走出来,进入了一个流动的、可以再生的空间。
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不再把一切视为固定,哪怕是某种病。因为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有限的人生里,活出无限的可能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