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和喜欢的人睡觉,是大补!
2025-09-19

那天深夜,我在高铁上,窗外一片漆黑,耳机里的歌声忽然被打断,旁边的女孩靠在恋人的肩头睡着了。她的呼吸慢慢变得均匀,脸上浮起安静的神色。车厢依旧嘈杂,可她像是被一层无形的罩子隔开,睡得格外沉稳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和喜欢的人一起睡,真的像大补。

在快节奏的生活里,失眠几乎成了现代人的标配。根据《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》,48.5%的成年人存在睡眠困扰。有人凌晨三点还在朋友圈刷屏,有人盯着天花板数绵羊数到天亮。可是奇怪的是,很多人说过这样一种体验:一个人睡不着,两个人一起,反而很快就入眠。为什么?

孤独可能才是失眠最顽固的源头。美国心理学家Cacioppo的研究早在2002年就指出,孤独与睡眠效率、睡眠质量呈现明显的负相关。孤独感让人处于一种持续警觉的状态,就像远古时代的人类独自躺在荒野,耳边哪怕一点声响,身体也会瞬间紧绷。那不是身体的错,而是进化留给我们的生存本能。可在今天,这种过度警觉却变成了失眠的陷阱。

所以,当你和一个能带来安全感的人躺在一起时,这种本能才终于可以放松。身体收到信号:有人在,你不是孤立无援,于是神经系统安定下来,睡眠自然更深。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就发现,和伴侣同床的人,不仅入睡更快,夜里醒来的次数也更少,第二天精力更充沛。

我认识的一个朋友,常年被失眠困扰。她试过喝牛奶、冥想、褪黑素,甚至花大价钱请过睡眠教练,可都治标不治本。直到结婚,她意外发现自己躺在丈夫身边时,不需要任何辅助,也能安然入睡。她笑着说:“原来这才是结婚最大的意义。”这种带着温柔的调侃背后,其实是她身体实实在在的变化。

不过,有人会问:两个人一起睡,难道不会互相打扰吗?鼾声、翻身、踢被子……这些现实的细节确实存在。但德国一项针对夫妻的实验表明,即使伴侣间的肢体动作比独自睡觉时更多,快速眼动睡眠的比例却显著增加。换句话说,两个人的身体会逐渐形成一种“睡眠同步”,像无形的舞蹈节奏,互相影响又互相协调。

这里有个小实验,你今晚可以试试。如果你正好和伴侣同床,可以在自己睡不着时,把注意力放在他的呼吸上。慢慢跟随他的呼吸节奏,吸气、呼气,不必刻意,只要默默模仿。很多人反馈,十分钟左右,脑子就会逐渐放空,困意自然袭来。这就是“睡眠协同性”的具体感受。

而在这种同步中,触觉是最直接的纽带。一个拥抱,一次抚摸,都能让身体立刻分泌催产素,降低皮质醇水平。科学杂志《Wired》曾报道,触摸会刺激迷走神经,减缓心率,降低血压,让人快速进入放松状态。这也是为什么,哪怕白天积攒了一堆焦虑,只要睡前被轻轻拍着后背,整个人就会软下来。

我曾经采访过一对年轻夫妻。妻子说自己有严重的睡眠障碍,可只要丈夫握着她的手,她就能睡得像个孩子。那天她说了一句让我记到现在的话:“他不是我的安眠药,他就是我的安全感。”

其实,不只是触摸,气味也在发挥作用。加拿大心理学家Hofer做过实验:让人们睡在伴侣的旧衬衫和一件全新衣服之间。结果发现,旧衬衫那组的参与者平均多睡九分钟,且睡眠质量更高。有趣的是,即便他们自认为没有闻到气味,效果依旧存在。这说明伴侣的气息,哪怕是潜意识捕捉到,也能让人更安心。

当然,换个角度看,并不是所有伴侣关系都能带来好眠。伴侣间的冲突、冷战、质疑,同样会破坏睡眠。2025年《Sleep Medicine Reviews》的系统综述显示,夫妻关系质量和睡眠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。关系越稳定、回应越积极,睡眠越深;反之,如果矛盾频发,睡眠也会碎片化。

这让我想到另一个案例。一个写作的朋友,长期和女友吵架,几乎夜夜失眠。他曾开玩笑说:“和她一起睡,比一个人更累。”最后分开后,他的睡眠才逐渐恢复。可见,能不能睡好,不只取决于有没有伴侣,更取决于这段关系是不是良性的。

所以这又是一个小动作:如果你最近总睡不好,可以先做一个关系盘点。问问自己,这段关系是让你安心,还是让你更焦虑?如果是后者,再多的同床也只会加重失眠。真正的安全感,不是被人监控的依赖,而是被温柔接纳的笃定。

当然,和喜欢的人睡觉并不是“万能药”。你依旧需要规律作息、合适的睡眠环境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但它确实是一种被科学验证过的天然补剂。就像心理学家Floyd在2025年的研究指出,孤独不仅影响睡眠,还会显著增加噩梦的频率和强度。伴侣的陪伴,恰恰能打破这种孤独的根源。

我写到这里,想起了《老友记》里的一个桥段。钱德勒问:“你难道不怕我打鼾吗?”珍妮丝笑着说:“只要有你在,什么声音都像催眠曲。”这是笑话,却也是真相。陪伴,是人类最深层的安慰。

有人说,好的睡眠就是“被爱”的证明。的确,当你能在另一个人的气息里放下所有戒备,安然入梦,那种幸福,不是任何药物能替代的。

愿我们都能找到那个让自己安睡的人,哪怕不在身边,也能在梦里听见他的呼吸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