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永远不要跟认知不同的人沟通:认知的9个层次,你在哪一层?
2025-09-19

深夜的火车上,车厢摇晃着,灯光昏黄。对面的大叔拎着一瓶啤酒,嘴里叨叨个不停,说着自己这些年被同事坑、被亲戚算计、被社会不公逼得无路可走。他说得面红耳赤,像是要从这狭窄的车厢里冲出去打破什么。但看在我眼里,他眼神空洞,整个人却被困在一只看不见的笼子里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有些人不是不努力,而是困在自己的认知层里,怎么折腾也走不出去。

认知就像天梯,有人停在台阶下,只能仰头喊累;有人一步步往上走,看见的风景越来越宽阔。可偏偏大多数矛盾,都是不同台阶上的人硬要对话。你跟一个认知还停留在“谁多谁少”的人,谈制度、谈格局,和对牛弹琴没什么区别。那一刻你越急,他越不懂,沟通变成了互相拉扯,最后只剩下疲惫。

有人做过一个实验,让一群人看同一幅画,站得高的人说画里是一只鸟,站得矮的人说画里是一头牛。两边争得面红耳赤,却没一个人意识到,问题不在画,而在高度。认知的差异,就是这样制造隔阂的。

我想起自己年轻时的一次教训。那年在公司,我遇到一个同事,总觉得他拖后腿。开会时我急着解释策略,他却老是卡在细枝末节问东问西。我一度怀疑他是故意找茬,直到有一天,我们私下聊起来,他说:“我根本没法理解你说的那些未来趋势,我每天只想明天的饭碗能不能稳。”那一瞬,我心里一凉。原来我们不是在同一条路上,他眼里的世界就是眼前的米粒,而我想的是整个仓库。你说仓库有多大,他连仓库是什么都没见过。这种沟通,注定没有结果。

资料显示,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“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”,从感知运动期到形式运算期,人类的认知是逐步进化的。这套理论本是用来解释儿童成长,却可以映射到成年社会。我们常常遇到的矛盾,本质上就是认知阶段不同步。一个人停在“本能反应”的层级,一个人已经在思考“系统规律”,你让他们交谈,等于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和博士生辩论量子力学。

在与一位企业家朋友的对话中,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:“最大的成本不是钱,是沟通。你跟认知差距太大的人沟通,就是烧时间,最后什么也换不来。”他分享过一个细节。公司早期招了一批基层员工,有人总爱抱怨制度不公,要求加班就大吵大闹,哪怕公司多给一点补贴,他们也还是觉得吃亏。后来他索性不再解释,因为他发现解释越多,只会让他们觉得“你心虚”。他改了做法,把这些岗位流程化,直接以市场工资标准对标,谁不干就走。结果反而稳了,因为那群人根本听不进解释,他们只认眼前的得失。

这让我想到一个小实验,可以立刻做:当你和一个人沟通时,如果发现对方的逻辑永远绕在同一个圈子里,问自己一句——他站在哪个认知层?如果答案是“太低”,那就不要再浪费力气。不是你说得不清楚,而是他看不到。

当然,认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就像登山,台阶要一层层踩。有人走得快,有人走得慢,但至少要有意愿往上。现实中,不少人停留在情绪化的底层,遇事先骂、先恨,像《人民的名义》里的王文革,愤怒是真实的,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停留在最幼稚的层面,最后只能赔上自己的人生。这就是失败的返工。你以为靠声嘶力竭就能换来公平,结果换来的只是更大的失控。

如果能突破一点点,哪怕只是明白规矩是有限的,人生就会走向另一个局面。比如一个学生,书读得再好,如果只懂考试规则,出了社会依旧撞得头破血流。等到他明白,规则背后还有规则,社会的潜流比纸面更重要,那时才算真正长大。

哈佛大学在2010年一项研究中提到,人类注意力是稀缺资源,社会对注意力的争夺远比对金钱的争夺更激烈。这说明现代人真正稀缺的,不是物质,而是认知和专注的能力。你越是停在底层,就越觉得世界不公,越往上走,才发现机会与限制一直并存,区别在于你能不能看见。

在职场中,这样的层级差异比比皆是。我见过一个年轻人,他总觉得上司安排的任务是压榨,于是凡事抱怨,结果几年过去,职位原地踏步。另一个人,同样的岗位,却主动去理解公司的逻辑,逐渐从“执行”走向“理解”,最后顺利升职。表面上他们做着一样的事,实际上走在完全不同的认知路径上。

有个朋友曾经评价:“人与人最大的鸿沟,不是财富,不是学历,而是认知。”这句话我越来越认同。财富可能一夜消散,学历也会过时,唯有认知决定你能不能抓住机会,看穿虚幻。

如果要说责任与解释,认知层级越高的人,往往越愿意为结果负责。因为他们知道,世界并不欠你什么,任何公平都不是天降,而是靠你理解规则、利用规则来争取。相反,停在底层的人,总想着把责任推给别人。你跟他们沟通时,他们永远在问“为什么不公平”,却从不问“我能怎么改变”。

这里还有一个小动作,值得今天就试试:当你陷入情绪化时,不要急着表达,先把问题换个高度问自己——如果我站在十年后的自己,怎么看待眼前的争执?很多虚幻的气愤,会在这个视角下消散。

或许有人会问,认知能不能跨越?能,但需要代价。格力的董明珠就是例子。她在困境中选择南下打拼,不是因为她比别人幸运,而是她在关键时刻做了更高层次的认知选择:把眼前的痛苦交给时间,把未来的机会交给自己。

再往上走,就是认识人性和社会规律。你会明白,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非完全出于恶意,而是出于局限。有人困在童年的缺憾里,有人困在社会的挤压里。你若能看到这一层,就不会再轻易怨恨。正如李诞说过的那句话:“人间不值得。”与其怨,不如看穿,再从容面对。

当认知走到更高的层面,人会看见一种澄明。你知道虚幻与真实的界限,知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。那时你不再急于辩解,不再执着说服,而是选择和同层次的人同行,把力气留给值得的方向。

我常想,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选择,不是和谁吵赢,而是和谁同行。你走在什么样的认知层,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,看见什么样的世界。

有人说,人生就是一场不断爬出井口的旅程。你若停留在井底,看到的永远是方寸天空;你若肯往上,每一步都意味着新的风景。

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明白:永远不要跟认知不同的人纠缠,而要把精力留给自己往上走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