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教培行业,可能只是个开始 ……
2025-09-19

盛夏午后,北京的一家写字楼里,几位教育机构的创始人正盯着股市曲线。数字像断裂的冰川一样往下坠,他们的脸色也随之阴沉。有人点燃一支烟,狠狠吸了一口,半天才吐出来一句:“完了。”那一刻,不只是一个行业在动荡,而是整个社会传来了一声信号。教培,只是个开始。

一个行业的生与死,从来都不只是行业的故事。7月23日,一份文件在网络上流传,第二天官方确认,所有学科类培训,节假日和假期不能上课,线上课时不超过30分钟,不得晚于晚上九点,资本也不得再通过上市融资。新东方、好未来、高途、网易有道,股价断崖式下跌。有人说这是一场“地震”,但更准确的说法是,这只是地表的裂痕,深处的板块还在挪动。

为什么是教培?为什么是现在?站在局中人角度,很难看明白。而把视角拉高,你会发现答案藏在一个更宏大的主题——共同富裕。

过去四十年,中国的GDP平均增速9.5%,这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奇迹。那是一个增量时代,地上满是黄金,人人俯身去捡。可从2019年开始,增速降到6.1%,到2021年,预计只有5%到6%之间。黄金越来越少,踩到别人的脚,也要护住自己手里的碎片。这就是内卷。努力越来越多,回报越来越少,收益努力比在不断下降。

内卷带来焦躁,带来戾气,也让一部分人选择了极端姿态。有人躺平,有人鸡娃。可是,这些都是止痛片,不是解药。真正能缓解痛感的,有两味药:增长与分配。增长靠新动能,比如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;分配靠共同富裕,比如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。

共同富裕不是一句口号,它需要具体的动作。削峰,填谷,打通。削峰是反垄断。你看到阿里因为“二选一”被罚182亿,蚂蚁上市被叫停,社区团购因为一分钱买葱被整治,虎牙斗鱼合并被终止,资本不准进入教培。填谷是让底部更稳。教育部提出普高和中职比例五五开,让更多孩子走技能路径。可是家长不愿意,因为工人工资太低,买不起房,养不起娃。于是,遏制房价,保障劳动者收入,限制996,都是为了让“谷”不再那么深。

而打通,是教育的事。教育是阶层跃迁最重要的通道。学区房、昂贵的校外培训、私立学校,正在被重新审视,因为那条本该畅通的道路,不能被金钱堵塞。

一个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话:“不要把教培看作孤立事件,它是大棋盘上的一颗子。”棋局的主题,是共同富裕。这意味着,不只是教育,互联网、房地产、金融、医疗,都可能迎来重塑。

很多人看到这里,心里会发怵。那我还能做什么?是该躺平,还是该拼命?这时你可以做一个小实验。拿出一张纸,写下你每天投入的时间和获得的收益,再算一下“收益努力比”。如果你发现比值在持续下降,就要警惕,这正是内卷的信号。那怎么办?不是更拼,而是换赛道。把钱和时间花在能拉开长期差距的地方,比如学习一门新技能,比如进入有增长潜力的领域。这是可逆的小实验,不需要大的代价,但能给你直观的反馈。

当然,试错也难免。一个朋友曾经想通过做短视频创业改变局面,结果两个月亏掉了三万块。他一度觉得失败,但返工后发现,亏的钱买来的是对新领域的认知,他学会了剪辑、流量逻辑,也因此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,薪水翻倍。失败不是终点,返工才是过程的一部分。

在这一场共同富裕的棋局里,谁来背书?答案是国家与制度。浙江之所以被选为示范区,是因为它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治理能力。外部证据也在不断出现:从2021年起,浙江提出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,这背后是国务院的明确文件。责任已落到实处,这不是一句口号。

在与一位中学老师的对话中,我听到过这样一句话:“学生的未来,不能只看家庭的钱包。”他说这话时,眼睛里闪着倔强。是的,教育的公平,是共同富裕的底线。

但回到个人,我们该如何面对?一个建议是学会用钱换时间与空间。比如通勤四小时不如多花钱住在近处,把节省的时间用来学习或休息,这是长远的投资。另一个建议是建立付费意识,长期的优质服务,一定是基于合理付费的。免费的午餐往往最贵,贪便宜反而可能吃亏。

有时候,钱的问题,其实就是原则的问题。家庭因为照顾老人争吵不休,五个兄妹互相推诿,最后还是用钱请了护工,才让矛盾化解。社会层面也一样,很多矛盾看似是理念之争,实际上归根到底是分配问题。钱不是万能,但在规则清晰的前提下,它是最有效的秩序工具。

教培行业的巨震,只是风口浪尖的浪花。真正的波涛在水下。反垄断、遏制房价、限制996、保障劳动者权益、打通教育通道……这一切拼在一起,才是“共同富裕”的大图景。

正如邓小平当年所说:“一部分人先富起来,带动和帮助其他人,逐步达到共同富裕。”前半句我们已经走过了,后半句正在开始。

所以,当我们谈论教培,不只是谈论一个行业的命运,而是在触摸一个时代的转向。它可能只是个开始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