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困?你的问题可能是糖吃太多了
2025-09-19
午后的办公室,键盘声此起彼伏,窗外的阳光直直打在桌面。小李撑着头,盯着屏幕发呆,眼皮沉重得快要合上。他很疑惑,昨晚明明睡得挺早,为什么还是困得不行?同事看见他,笑着递过一杯冰可乐,说:“来一口,提神!”他接过,咕咚咕咚灌下去,五分钟后精神果然一振,可没过多久,又陷入更深的困倦。
这不是个案。身边无数人都活在这样的循环里:困倦、喝甜饮、短暂兴奋、再困倦。可如果追问一句,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困?答案往往不是睡眠不够,而是糖吃多了。
资料显示,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发布的健康报告中指出,全球有超过70%的人群摄入糖分超标,尤其是饮料中的隐形糖,已经成为现代人慢性疲劳的主要推手。看似一罐无害的果汁,含糖量常常超过十块方糖。一旦喝下去,血糖急剧升高,身体为了“救火”,会分泌大量胰岛素把血糖压下来。表面上你短暂兴奋,实际上不过是进入了一个“过山车循环”。
日本医生牧田善二在《饮食术》里形容过这种状态:人会因为血糖波动而陷入极乐点,紧接着就是情绪和精力的坠落。那种困倦、焦躁、甚至胸口发闷,并非巧合,而是糖的代价。
有个朋友亲身验证过。他是广告公司的文案,习惯在赶稿时靠咖啡和甜点撑着。起初确实灵感不断,但没过多久,他发现自己上午还在打鸡血,下午就昏昏沉沉,连最简单的句子都写不出来。后来他做了个小实验:连续两周不喝任何含糖饮料,只喝白水和茶,同时减少晚餐的米饭量。结果非常直观——下午困倦明显减少,工作效率提升了。他说:“原来不是我老了,是糖在拖垮我。”
反差在这里显得特别残酷。表面上,糖是慰藉,是奖励,是提神的“法宝”;实际上,它是最温柔的陷阱。很多人困在里面,还以为是自己不够自律、不够努力。
如果你也经常感到困倦,不妨今天做个小动作:把办公桌上的饮料换成水或者无糖茶。哪怕只是坚持一周,你会发现身体的反馈不一样。这个实验成本极低,但反馈极快。
当然,戒糖并不意味着完全不碰。真正的问题是量和方式。美国糖尿病协会在2022年的研究指出,成年人每天的添加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,但现实情况是,普通人一天能轻易摄入三到四倍。很多时候,罪魁祸首不是蛋糕,而是那些“看起来健康”的饮品,比如酸奶、果汁、运动饮料。它们常常比一块蛋糕更可怕,因为吸收得更快,血糖冲击更猛。
有一次返工的经历也让我印象深刻。我曾经尝试过“多吃水果代替零食”,以为自己很健康。结果坚持一个月,不仅没减重,反而更困。去查资料才发现,现代水果经过改良,糖分普遍偏高,一杯现榨果汁等于喝下七八块方糖。那一刻我意识到,所谓“健康”的选择,其实是披着羊皮的狼。调整方法后,困倦才逐渐消散。失败让我学到最重要的一课:认知错误,比努力更可怕。
在与营养学专家的对话中,他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:“现代人的疲惫,很多不是因为缺觉,而是因为血糖失控。”他说得极有道理。因为当你总是处在血糖过山车的状态里,身体就像一直在熬夜,明明睡了八小时,还是累得睁不开眼。
这并非个例。在美国,数据显示,低收入人群更容易陷入糖的陷阱,因为廉价快餐和饮料成了他们的主要能量来源。结果是,肥胖率和糖尿病率成倍上升。中国也面临类似的趋势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20年的调查显示,18岁以上人群的超重率已经超过50%,其中相当一部分和糖摄入过量直接相关。
所以,困倦并非天生,而是饮食给你埋下的伏笔。
还有一个小动作,可以立刻试试:午饭后,不要立刻趴在桌上休息,而是起身走十分钟。研究表明,饭后散步能显著抑制血糖快速上升,避免困意来袭。这一点,很多老一辈人口中的“饭后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”,其实背后有科学依据。
但凡生活中的微小实验,都能揭开糖的真相。比如把吃饭顺序调一下,先吃蔬菜,再吃肉,最后吃米饭。你会发现,同样的一顿饭,饭后困意会减轻。这是因为蔬菜的纤维延缓了糖的吸收,避免了过山车效应。
责任与解释,也不能只停留在个人层面。食品工业不断用廉价糖填充产品,把快感当卖点,把疲惫留给消费者。美国公共卫生协会曾多次呼吁政府增加含糖饮料税,以减少消费,但阻力重重。谁来背书?最终还是要靠个人的觉醒。你要知道,没人会替你的健康负责。
或许你会问,那该怎么做?很简单,从觉察开始。每天留意自己什么时候最困,再回头看看之前吃了什么。你会惊讶地发现,困意往往不是工作太累,而是糖的账单正在收取利息。
正如一句古话所说:“病从口入。”困倦未必是病,但困倦背后的糖,却可能是更大的隐患。
朋友评价过我一次控糖的尝试:“你看起来精神好多了,连说话都更有劲。”那一刻我才意识到,原来最好的提神,不是咖啡,不是甜食,而是稳定的血糖。
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在日常困倦的背后,看见真正的元凶,然后用小小的改变,找回清醒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