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从3年挣4100万的作家到副厅干部,当年明月的人生,比《明朝那些事儿》还精彩
2025-09-19

傍晚的风,从长江边吹过宜昌老城区。石悦,一个当年被同事评价为“不起眼”的年轻公务员,正背着旧书包下班。没人知道,他的包里夹着厚厚一摞稿纸,上面是他夜里写下的明史故事。那时,他还只是天涯论坛里一个普通的ID——当年明月。谁能想到,这个名字,后来竟成了几千万读者的精神坐标。

故事是从一本儿童读物开始的。五岁那年,他父亲在工资只有三十块时,硬是花了五块六,给他买下《上下五千年》。那套书,点燃了石悦对历史的热情。后来,他读《二十四史》,养成每天两小时读史的习惯,整整坚持了十三年。他的网名来自晏几道的词——“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”。谁也没想到,这个名字后来会在互联网上点亮无数人的夜晚。

2006年,石悦在天涯《煮酒论史》版块发帖,题为《明朝的那些事儿》。当时的网络,高手林立,明清史领域早有一批坐镇江湖的老作者。可石悦用最轻松的笔调,写最厚重的历史,从朱元璋的草莽到张居正的改革,句子里夹着他骨子里的幽默与锋利。短短两个月,点击量就破百万,要知道,那时全国网民加起来都不到一亿。

爆红带来的不是鲜花,而是围攻。版块里的“老人们”觉得财路被截,直接上升到道德指控。有人质疑他造假,有人嘲笑他农村出身,有人干脆在帖子里刷满血腥图片,最后连载被强行删除。那一天,正是六一儿童节。他的字,被垃圾淹没。但石悦没有骂一句脏话,他只说:“网上的事情我无能为力,我只想安安静静写作。”

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面对这种围攻,能保持克制,实属难得。他的选择是转身,把连载搬到新浪博客。结果,热度反而更上一层楼。连柳传志都成了他的读者。书商找上门,劝他别再白白便宜盗版,干脆出书赚钱。甚至有网站愿意出十万买首发权。他都拒绝了,说:“只是想让大家相信,世界上还有免费的东西。”

从2006年到2009年,三年时间,他坚持免费连载。后来,整理出版的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版税收入达到4100万,成为文史类畅销书的奇迹。一个月薪六千的小科员,突然闯入作家收入排行榜前十。这让身边的领导、同事、妻子都大吃一惊,原来那个沉默寡言的小伙子,还藏着这样的能耐。

面对 fame 和 money,他却没有离开体制,转身全职写作。他说:“工作就是工作,写作就是写作。一旦兴趣变成工作,兴趣就没意思了。”这句话,道出他的底色。出名后,他依旧每天上下班,出访谈节目要向单位请假。他守着本职,也守着初心。于是,从海关总署的杂志编辑,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副局级干部。

有人会问,他为什么能走得这么远?答案藏在他的气质里——清醒。那场网络暴力,没有让他变得尖刻;百万版税,没有让他飘飘然;官场的升迁,没有让他丢掉理想。他始终是那个当年明月,笔下写仁义良知,生活里也坚持善意。

有一位朋友说:“石悦的书之所以动人,不在于他写历史多么精深,而在于字里行间的真诚。”读他写徐阶:“只有真正了解世界的丑陋,被痛苦打击,遍体鳞伤,却从未放弃光明的人,才是真正的勇者。”读他写于谦:“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,也不要放弃希望,坚持下去,就能创造奇迹。”那不是隔着几百年的冷漠旁观,而是今天的热血共鸣。

对比之下,当年攻击他的版主们,如今早已湮没。有人影射他写小说,把“石悦”塑造成骗子,结果书无人问津,豆瓣评分不足挂齿。天涯《煮酒论史》板块也因那场闹剧元气大伤,一蹶不振。讽刺的是,石悦停笔多年,这些人依旧没能靠自己出头。历史,总有它的公正。

时光拉回今天,2021年7月,新闻报道石悦拟任上海新闻办副主任,副厅级干部。消息一出,微博热搜,评论里清一色的祝贺。网友说他“德才兼备,不图名利,赤子之心”。这是民意的回响。

石悦曾在演讲里讲过一段话:“你会遇到很多人,经历很多事,得到很多,失去很多,但无论如何,有两样东西不能丢,一个叫良心,一个叫理想。”这是他的人生注脚,也是他写作的魂。

故事走到这里,我们才会明白,他的精彩,并不在于从小公务员到副厅干部的身份跃迁,而在于始终不变的那颗心。他从未把写作当作谋利的工具,而是当作与世界对话的方式;他从未把权力当作炫耀的资本,而是当作践行责任的舞台。

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,很多人都在追逐捷径,急于出名,急于发财。石悦的路,显得有些“慢”,但正是这种慢,造就了他的稳。大浪淘沙,潮起潮落,他始终是他自己。

有人问,成功是什么?他用一生回答:“成功只有一个——按照自己的方式,去度过人生。”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