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培行业到底有什么问题?这位权威专家真敢讲!把“教育内卷”的真相说透了
2025-09-19
那天,是一个普通的午后,我在一家偏僻的小饭馆里,听见隔壁桌的两位母亲聊天。一个抱怨孩子连幼儿园都要学奥数,另一个则说自己为了让孩子进重点小学,准备买一套学区房,哪怕要掏空积蓄。饭馆的空气里混着油烟味和焦虑感,仿佛连天花板上的灯都在发抖。你会发现,这样的对话,并不只是出现在这家小饭馆,而是在无数个餐桌、茶馆、微信群里上演。教育,已经从知识传递,变成了家庭的集体焦灼。
有人说,这是内卷的症状。可“内卷”到底意味着什么?学者说它是退化,是一种系统性的自我消耗。老百姓说它是鸡娃,是拼命奔跑却原地踏步。其实,说白了,就是你投入越多,回报却越来越低。教育的跑道,越修越宽,结果大家还是挤在同一条独木桥上。
很多父母把问题归咎于高考,说这是一切焦虑的源头。但别忘了,九十年代的录取率比今天低得多,却没有现在这么夸张的补课风气。那时候的孩子放假还能疯跑在田野里,而今天的孩子,假期里一张接一张的培训表才是常态。为什么机会明明更多了,焦虑反而更重?这里面一定有更深层的逻辑。
我见过一个典型的案例。一位朋友的孩子,小学三年级,每天放学就要赶去英语培训,再转场去数学补习,晚上回家已经九点多。他的父亲说:“我们不是想逼他,是怕他输在起跑线上。”可问题在于,所谓起跑线,并不是教育真正的衡量标准。教育的本质,是让一个孩子能在终点活出自己,而不是在起点跑赢别人。
培训机构就抓住了这种心理。数据表明,几年前全国的培训机构数量已经超过二十万家,从业教师超过八百万,体量远远超过了正规小学教育。它们用一句“不能输在起跑线”绑架家长,把焦虑变成生意。那些五颜六色的广告牌,写满了“思维训练”“超前学习”,从幼儿园就开始收割。甚至有人自嘲,现在的孩子学奥数,像是提前背上了成年人的债务。
但问题真的只在教培行业吗?未必。培训机构之所以能野蛮生长,是因为公立教育体系的漏洞。择校、学区房、重点学校的存在,让家长不得不拼命争夺有限的资源。学校之间的差距,逼迫家庭去寻找补救方式,而补救的出口,就是补习班。换句话说,影子教育的繁荣,本质是正规教育的不均衡在作祟。
韩国、台湾的义务教育就提供了另一种样本。在首尔,我听一位母亲说,他们择校的标准只有两个:离家近,伙食好。你几乎无法想象这句话出自一个亚洲家长的口中。但事实就是如此,因为那里没有重点学校,教师流动制度严格执行,孩子就近入学,教育资源基本均衡。既然学校之间差别不大,家长自然没有必要为择校拼死拼活。
再看国内,一线城市的重点学校,成了家长眼中的圣杯。所谓的“六小强”“四大金刚”,升学率惊人,光环耀眼。但它们的秘诀并非教学水平超群,而是掐尖,把最好学生集中在一起。就像一场游戏,你把最厉害的选手拉到一个队伍,自然轻松获胜。可这并不是教育的胜利,而是规则的扭曲。
我认识一位年轻的老师,她在重点学校教书。她说:“我们最大的秘密武器,就是每年能挖走最优秀的学生。”她脸上带着无奈。教育,不该变成一场抢人大战。但在现实中,教师、学生、经费,被重点学校牢牢抓在手里,均衡发展只是纸面上的口号。
我们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角色。微信群里的“献花文化”,就是典型的畸形关系。老师一句提醒,家长们立刻排队刷屏“谢谢老师”,唯恐自己落后。孩子的成长,被家长的虚荣和恐惧绑架。台湾的老师说过:“教育是专业工作,家长只能参与,不该操控。”但在我们这里,家长被变成了助教,孩子被迫承受两套教育的叠加。
教育的问题,归根结底是价值观的偏差。我们把“考名校”当作唯一目标,忽视了教育的真正意义。可一个社会的分工,并不需要人人都去清华北大。OECD在2018年发布的数据里,芬兰、德国的高中生中有七成选择职业教育。不是因为他们笨,而是因为他们清楚,社会需要不同的人,而不是千军万马挤在一个出口。
我曾遇见一个退学的学生,他说:“我不喜欢读书,但我喜欢修车。”他现在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老板,收入稳定,精神状态比很多名校毕业生都更自在。人与人天生不同,教育如果不能尊重这种差异,就会把孩子推向绝路。那些写不出论文的研究生,那些在艺术奖项后消失的人影,本质上都是因为被迫走了不属于自己的路。
那么,我们该怎么做?其实有些小实验,可以立刻开始。比如,你可以尝试在一周里,每天抽半小时,不是用来补课,而是和孩子聊聊兴趣,问一句“你今天最喜欢的事是什么”。你会发现,孩子眼里的光,比任何成绩单都更真实。再比如,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件小事,比如做饭、种花,观察他在过程中展现的耐心与创造力。这些瞬间,往往能透露出他最自然的禀赋。
当然,也会有失败。一个家长曾告诉我,他坚持陪孩子画画一个月,结果孩子反而抗拒,说画画太无聊。他一度怀疑自己方法错了。但当他换成做手工时,孩子立刻投入其中。失败,并不是终点,而是试探的过程。教育,本来就该允许返工和修正。
外部的证据也印证这种思路。市场数据显示,中国的游戏产业、动漫产业、设计行业,每年有数百万的岗位缺口。这些新兴职业,不再一味看学历,而是看能力、看热情。相比挤独木桥去考公务员,很多年轻人发现,做一名产品经理、动画设计师,反而更能满足兴趣与生计的平衡。教育如果不引导孩子看到这些机会,就永远停留在老一套的赛道上。
所以,教育的最高目标,不该是排名,而是幸福。周国平说过:“幸福就是找到一件你喜欢的事,把它变成职业。”八小时里你快乐,八小时外你依然满足,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终极意义。家长要做的,不是逼孩子赢得虚妄的起跑线,而是给他们一个空间,去发现自己真正的热爱。
回望今天的教培行业,表面上是市场的繁荣,实际上是家庭的沉重,是孩子的透支。真正的反内卷,不是靠一纸禁令,而是靠观念的转变。制度要保障均衡,学校要尊重规律,家庭要守住底线。教育,应该把人培养成一个完整的自己,而不是一颗被迫冲刺的棋子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