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鸿星尔克一场直播4亿点赞!看完河南暴雨中“顶级富豪”所做一幕,我顿悟为何要支持国货
2025-09-19

雨下得很急,像是要把整个夜空砸碎。
街道已经看不清原来的形状,水流裹挟着泥沙,一波又一波冲击着每一扇门。
就在那样的时刻,一个名字突然闯进了所有人的视野。鸿星尔克。

几天前,还鲜有人记得这家国货品牌的困境,门店冷清,销量不振,连网友都戏谑“要倒闭了吧”。然而在河南暴雨最艰难的那天,它捐出了一笔让人惊讶的数字:五千万物资。
消息一出,社交平台沸腾了。不是因为金额有多庞大,而是因为太不符合人们对它的印象。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“佩服”,而是“心疼”。有人留言:“感觉你都要倒闭了还捐了这么多。”那条评论,获得了七十多万点赞。

这就是反差的力量。
表面上是濒临困境的企业,实际上却在危难时刻掏出最真诚的心意。
那一瞬间,我突然懂了,为什么支持国货,不只是一个消费选择,而是一种责任与回应。

资料显示,河南暴雨发生在2021年7月中旬,官方公布的降水量在多地刷新历史极值,郑州单日降雨量超过600毫米。那是一场真正的城市危机。而就在灾情扩散的同时,不止鸿星尔克,几十家中国企业悄无声息地行动起来。吉利捐了三千万,汇源果汁负债百亿仍然捐物,牧原股份默默捐出一个亿。媒体记录的数据是,短短几天,中国企业的捐赠总额已超17亿。可在热搜上,能留下名字的却寥寥无几。

那天我印象很深,有网友跑到鸿星尔克总裁吴荣照的微博下留言:“你们能不能宣传一下啊,做了好事还不让人知道,真替你们着急。”
而他的回复只有短短一句:“尽自己的力量就好,应该把更多的宣传资源留给灾区。”
冷静、克制,甚至近乎笨拙。但就是这种笨拙,让人心酸。

古人说,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可中国企业的担当,往往不是等到“达”才开始。他们有时自己都未必稳妥,却依然要挺身而出。像蜜雪冰城,总部也在郑州,这次自家大楼同样被淹,损失惨重。但他们立刻捐了两千万,还组织人手送物资到社区。宇通汽车在自救的同时,也捐了一千万支援灾区。胖东来更是派出救援队,直接奔赴一线。

这种举动让我想起了《觉醒年代》里辜鸿铭的一句话:“中国人身上有其他民族都没有的,难以言喻的东西,那就是温良。”
温良不是懦弱,而是一种深层的力量。它让人不计得失,不问前路,只想着“此刻谁更需要”。

更让我感慨的,是这些企业不只是捐钱。他们真正懂得什么叫“干实事”。腾讯连夜上线了“救援互助信息登记模版”,让求助和救援信息能更快对接;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集市,紧急调度45万件生活物资,送到郑州两万多个服务点,解决了居民的燃眉之急;高德地图则发布“积水地图”,用户点击图标就能找到避难点和救援电话。那不是摆拍,而是解决问题。

如果把这一次捐赠看作一个社会实验,那么实验结果已经很清楚:
中国企业不是冷冰冰的商业体,他们是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树,根深扎于泥土。风雨来时,能护住谁,就护住谁。

但这种善意,并不总能得到善报。鸿星尔克的新闻火了之后,网友们一拥而入它的直播间,想要“野性消费”。而主播们却连连劝退:“我们只是做了一个中国人该做的,不要因为我们捐款就来消费。”那种拙朴和倔强,几乎让人落泪。对国家,他们慷慨到无以复加;对自己,他们只愿凭实力说话。

这种态度,本质上是一种风骨。捐赠不是秀场,善意不是筹码。真正的担当,不需要标榜。正如有学者分析的,中国企业的捐赠文化,其实映射了一个社会契约:企业和国家并非单纯的利益交换,而是彼此命运共同体。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说:“市场的基础是信任,信任来自责任。”责任承担得起,信任才会存在。

可是,如何让这种责任被更多人看见?这才是我们读完这些新闻后该思考的问题。
或许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实验:当下次你刷到某个国货品牌默默捐赠的新闻,不要只是一时点赞,而是转发,让更多人知道;或者更直接一点,把消费的选择给他们。试试看,你会发现支持国货并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可以在今天、此刻就落地的行动。

还有一个细节也让我难忘。那天我看到一位志愿者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企业把物资送到我们手上时,根本没留联系方式,就一句话,‘这是给灾区的’。”说这话时,他的嗓音哽咽。旁观者的眼泪,往往比当事人的解释更有分量。

所以我越来越确信,支持国货,不只是为了消费理性或爱国情怀,而是因为在危难时,他们真的站在我们前面。那是最真实的底层逻辑。

想起《庄子》里有句古话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意思是,当心灵空净时,光亮会自然出现。企业在最艰难的时刻做出的选择,恰恰印证了这种空净的力量。他们没有算计,没有喧嚣,只是出于本心去回应。

回到开头的问题:为什么要支持国货?
因为国货从未抛下过我们。
因为他们不是远方的巨头,而是与你我同在的邻居、亲人、朋友。
他们的坚守,就是我们能依靠的屋檐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