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最靠谱的能力,是能扛事儿!
2025-09-19
那天的雨,下得有点急。街角的修车铺里,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蹲在地上,手上沾满机油,却还是笑着说:“没事儿,干脆点,修得了就修,修不了就拆。”他说这话的时候,背后是一辆被撞得变了形的电动车,车主站在一边焦急地跺脚。而他抬头的那一瞬间,我忽然明白,这世界上最靠谱的能力,不是会多少技能,也不是能说会道,而是遇事时能不能扛得住。
生活,从来不缺突如其来的风浪。你以为今天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,明天可能就是天翻地覆。能不能挺得过去,决定了一个人最后能走多远。
有个朋友曾经告诉我,她在读研究生的时候,导师突然宣布课题组资金断了,她的研究随时可能中止。那天她在实验室一边擦试剂瓶,一边喃喃自语:“我该怎么办呢?”她没有选择退缩,而是硬着头皮去申请各种基金,去外校旁听课程,甚至晚上去做兼职赚点路费。半年后,她终于拿到一笔支持研究的资金。那段日子,她体重掉了十斤,但眼神反而更亮。她说:“能不能站住,不在于事情有多难,而在于我愿不愿意去扛。”
扛事,不是逞强,而是一种底气。
很多时候,我们会误以为“聪明”才是人生最大的保障,可事实恰恰相反。斯坦福大学有个长期研究,追踪了几百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,发现决定他们能否走远的,不是智商曲线,而是面对挫折时的抗压能力。那些能够顶住压力,不被一次失败击溃的人,反而在职业上走得更稳。就像巴顿将军说的:“衡量一个人的成功,不是看他登顶的高度,而是看他跌落的谷底能不能反弹。”
你能扛住多大的事,就能成就多大的事。
我曾见过一个小实验,发生在一个写作训练营里。导师让大家在三天内写十篇短文,很多人写到第三篇就熬不住了,说自己没灵感,写不动。但有个姑娘咬着牙,硬是熬过了十篇。质量并不都是最好,但她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快速搭建框架,学会了逼自己从零到一。三个月后,她成了训练营里第一个把文章卖出去的人。这个故事的意义并不是告诉你“天道酬勤”这样的大话,而是让人看到,当别人退缩的时候,你若能咬牙多走一步,就会迎来别人看不见的风景。
当然,扛事的过程,并不都是“立竿见影”。更多的时候,是无数次失败与返工。
我认识一位创业者,第一次做项目的时候,因为估算不足,团队资金断裂,最后收场狼狈。他并没有假装这件事从未发生,而是主动站出来,召集投资人开会,用最坦诚的态度解释原因,把责任背在自己身上。那一刻,他并没有挽回资金,但却赢得了信任。第二年,他再起炉灶时,居然还有人愿意再押一注。后来他对我说:“失败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不敢承认,也不敢再上路。”
扛事,并不是一个人死扛,而是懂得调整。
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提出“习得性乐观”这个概念,他发现乐观的人在遭遇挫折时,更容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,而不是陷在“全盘皆输”的念头里。这让我想起一个细节。前段时间看见一个外卖小哥,送货时不小心摔倒,汤洒了一地。他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笑着跟顾客说:“没关系,我赔你一份新的。”转身的时候,他自己偷偷喝了剩下半碗。他或许心里难过,但他选择了以轻松的方式接受结果。那一刻,我忽然觉得,乐观并不是麻痹,而是一种扛事的智慧。
扛事的人,并不是不怕,而是明白:怕也没用,走下去才有出路。
司马迁在宫刑之后写下《史记》,那种痛苦放在今天依然让人心颤,但他扛住了,所以才有后世称颂;苏轼一次次被贬,每到一个地方,他都能找到新的滋味,写下新的作品;罗永浩背上六个亿的债,却依然拿起麦克风开始直播,硬生生还掉大部分债务。看似传奇,其实都建立在一个共通点:他们在最难的时候,没有垮掉。
有人问,扛事是不是天生的?我想,不尽然。
扛事是一种习惯,一点点练出来的。就像训练肌肉一样,需要反复的拉扯与修复。你可以从一些小动作开始。比如,当你今天被客户拒绝时,不要立刻情绪化地否认自己,先深呼吸三次,再拿出纸笔,把这次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写下来,标注出你能改进的一点。这个动作简单,却能让你从被动的情绪里抽离出来。再比如,当你觉得一切都压得喘不过气时,不妨先规定自己“只解决一个问题”。把任务切成小块,一点点啃掉,而不是试图一口吃完。这些小动作,就是你日常的“扛事训练”。
或许有人会说,扛事太累了。没错,它很累。但累和价值之间,本就没有轻松的对价。生活从来不是一张白纸,它是一条河,有时候平缓,有时候咆哮。哲学家罗素说过:“人生就像条河,有时河水狭窄,夹在两岸之间,奔腾咆哮;可一旦过去,河面逐渐开阔,最后流进大海。”你所经历的每一次扛,每一次咬牙,都是在把河道拓宽。
遗憾的是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等到河面开阔的那一天。但我们能做的,就是在当下不被击溃。
所以,如果你问我,一个人最靠谱的能力是什么,我会说,是能扛事儿。因为所有的聪明、资源、天赋,都可能在一次意外中消失,唯有能扛,才是穿越风浪的唯一船桨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