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公司来了个阿里人……
2025-09-19

公司来了一个阿里人,最先察觉到变化的,往往不是老板,而是坐在他旁边的同事。气氛变了,本来闲聊的午餐桌,逐渐变成了带PPT的答辩会。有人说,他就像随身携带了一套“隐形会议室”,走到哪儿都能把一群人拉进去。那天,小章和几个朋友聚会,本来是聊最近看的电影,结果对方一句“在我们阿里的时候”,语气一转,场子彻底失控,大家安静下来,开始听他拆解“用户体验”和“数据驱动”。小章心里嘀咕: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人吗?

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。很多人形容,这种“阿里味”伤害性不小,传染性极强。作风强势、热衷流程、离不开PPT、擅长数据……这些特征在办公室里放大之后,便成了掌控全场的武器。有人感叹,本来十分钟能解决的会,阿里人能讲到天黑。有人无奈,团队的节奏好好的,却被新来的阿里同事硬生生拧成了另一套。表面上是专业和经验,实际上却是一种强烈的掌控欲。

在这种氛围下,最先被冲击的,是自由感。互联网公司曾经最自豪的是什么?平等与开放。但当阿里人带着等级秩序走进来,那些随性和松弛逐渐被替换成流程和层级。小章就遇到过一次,团队内部出现性别歧视问题,女生们集体向上反馈。结果换来的不是解决,而是一句“你们这是越级汇报,不符合规定”。一瞬间,她明白了,所谓的平等,已经悄悄失效。

这种“国企化”的影子,在很多公司里蔓延开来。杭州的一位公关叫千千,她说自从调来了阿里出身的领导,她连联系同事都要先确认对方职级,深怕越界。微信群里,资源之争几乎成了日常,哪怕是一次普通的活动,背后都能演变成拉帮结派的博弈。奇怪的是,大老板似乎并不反感这种火药味,甚至觉得“竞争能提高效率”。可千千心里明白,这种表面的效率,是以人心的消耗为代价。

但也不能否认,阿里文化的另一面。马云曾经反复强调“主人翁意识”,要求每一个阿里人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主人。这种理念让阿里在规模膨胀到几万人的时候,依然能保持一定的执行效率。谢尔,曾经的阿里P9,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在阿里,晋升和年终奖挂钩,想要上升,就必须表现出足够的侵略性。”于是,敢于质疑、敢于挑战,甚至敢于得罪人,成了评价“担当”的标准。

可这种文化一旦外溢,就会显得格格不入。京东的一位员工记得,新来的阿里领导总喜欢说“两个小组太和睦,不是一件正常的事”。言下之意,只有矛盾和碰撞,才算真正有担当。于是,原本合作无间的团队,被人为制造出一道道裂痕。对阿里人来说,这是推动组织进步;对旁观者来说,却是撕裂和消耗。

很多阿里人其实也有过挣扎。谢尔入职三个月后,就因为长期加班濒临抑郁。他想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时间,每周三去看一场戏剧。但没想到,这件事被同事举报,说他“过度关注生活”。在那一刻,他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“被同化”。生活成了原罪,粗砺被歌颂,精致被嘲笑。有人接受不了,离开了;有人留下来,渐渐麻木,把工作等同于生活。正如马云曾说过的那句话:“工作就是我的生活。”这句话一旦层层传递,价值观就开始变形。

更残酷的是,很多人明明不认同,却依然遵循。因为在这个体系里,规则和利益紧密绑定。绩效、年终奖、股票,这些实打实的东西,让人不得不在价值观和现实之间做选择。美国心理学家利夫顿提到过,精神控制的核心,就是让个体处于持续的忙碌中。阿里的培训、考核、文化灌输,恰恰是这样的逻辑。久而久之,“把人当人”成了需要呼吁的口号。

然而,时代变了。曾经的铁军打法,在当下未必还能通行。阿里的电商业务面对拼多多、抖音、快手的冲击,增长不再轻松。昔日“阿里男”的光环,也逐渐失效。在招聘市场,和字节、拼多多同时发offer时,阿里的胜率正在下降。为了留住人,公司开始调整策略,提高薪资待遇,推广OKR,尽量和其他大厂拉平。那套依赖自驱力和股权的“职场乌托邦”,正在面临新的考验。

但即便如此,阿里依旧有吸引力。资源体量,是外界无法忽视的优势。哪怕是最底层的员工,也有机会参与以亿为计量单位的项目。这种经历,放眼整个行业,都弥足珍贵。两年前双11前夕,一位基层公关提出进行系统演练,经过层层上报,最后真的推动了一场全公司的大规模演习。那一刻,他感受到的,是属于“主人翁”的成就感。

一个年轻人说,他能理解阿里推行价值观的初衷,但不会把生活完全交给工作。他的话让我印象深刻:“这可能会让你工作时更有激情,但也有风险。火箭速度并不是永恒的。”这句话像是一种清醒的提醒。

所以,当“阿里味”走出阿里,它既是一种能力,也是一种负担。有人被激励,有人被裹挟,有人从中学到方法论,有人却被困在方法论里。它不是绝对的好,也不是绝对的坏,而是一面镜子,照见每一个组织对效率与人性的取舍。

或许我们需要思考的,不是“阿里人带来了什么”,而是“我们愿意留下什么”。管理的逻辑可以借鉴,但生活的本质不能被吞没。当“厉害”成为唯一的标签,我们很容易忘记,成为厉害的人之前,我们首先是一个人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