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觉得很累,看看这篇文章
2025-09-19
凌晨的地铁站,人潮散尽,灯光冷白,空气里只有清洁剂的味道。一个年轻人坐在长椅上,肩膀塌下去,双眼空洞,手里攥着那份没来得及提交的辞职信。他看着自己写下的字,忍不住苦笑:白天说着“加油打工人”,晚上却累得想放弃。心里的累,比身体的疲惫更沉重。
我想起很多朋友,他们在聚会时总是笑着说“没事,我还能撑”,可眼神里都是掩不住的疲惫。累到什么程度呢?睡觉也缓不过来,运动也恢复不了,假期甚至更焦虑。那种累,说到底,不是事太多,而是心被压得透不过气。资料显示,中国青年报2022年的一项调查中,超过六成的年轻人承认自己常常觉得“心累”,原因集中在过度责任感、无力感和缺乏支持。听上去冷冰冰的数据,背后却是一个个像地铁长椅上那样的身影。
真正的累,往往源于把全部精力放在“事”上,而不是“人”上。一个项目经理告诉我:“我每天盯着进度,生怕出岔子,结果大家越来越依赖我,我越干越多,最后根本停不下来。”这是典型的“能者多劳”,看似能干,实际上是困在循环里。他越是死盯着任务,就越没有时间培养团队,结果只能自己硬扛。这样的忙,必然转化成心累。
但也有人走出了另一条路。一个中学老师分享过她的转变。以前她每天熬夜改卷,觉得只要自己更拼,学生就能更好。可后来发现,学生们的进步并不大,自己却累到身体垮掉。她试着换个方式,把心放在学生身上,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。她说:“当学生慢慢能独立完成时,我第一次感到不累了。”这正印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:当你把心放在人上,事情自然而然有人分担,你不再孤军奋战。
很多时候,累还来自于“忙”。忙字里有个“心亡”,意思再明白不过:心丢了,才会觉得忙到透不过气。我认识一位咨询顾问,他的日程总是被会议塞满,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对话。他抱怨自己没时间思考。我们一起把他的工作一件件列出来,发现真正重要的事不过两三件,其余都是应酬式的“紧急”,根本称不上“关键”。他试着每天早晨静坐十分钟,问自己:“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?”几周后,他惊讶地发现,虽然日程没少,但心里不再慌乱,因为他找回了“当下”。
你也可以今天试试这个小动作:在纸上写下今天所有要做的事,然后用不同颜色标出“重要”和“紧急”。当你盯着那张纸时,会发现很多所谓的忙碌,其实完全可以放下。这就是找回心的过程。
有一次,我出差在外,感冒了。行程紧凑,活动排得满满,我一度担心自己会撑不住。但转念一想,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“病”上,只会更糟。不如全心全意投入眼前的活动。结果令人意外,反而在忙碌中,症状逐渐消失。那一刻我明白,疾病未必一定能击垮人,关键是心的态度。若能甘愿承受、欢喜去做,累就会减轻,身体也会给出不同的回应。孔子说过: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当你做的事足够让你忘掉疲惫,那便是健康的良方。
然而,不是所有的坚持都值得。有人把任性当作动力,想要A也想要B,结果却两头皆空。真正的突破,来自觉性。任性的人,总是抱怨自己太累,却从未反思欲望和付出的差距。觉性的人,会停下来审视:我到底要什么?我愿意付出什么?我能承担什么?如果答案对不上,就该调整方向。一个朋友因为升职压力,连续几个月睡眠不足,身体报警。他被迫请假,才意识到所谓的“高位”,并不是自己真想要的。他后来换了工作,收入减少,但生活回到了正轨。累的根源,常常是“假装需要”。
说到底,人生最有力的解药,是“真”。真,意味着所想、所说、所做、所感一致。假,意味着装,意味着内耗。一个创业者曾坦言:“最累的不是创业,而是每天都要扮演‘没问题’的样子。”他后来决定,哪怕在团队面前,也要坦白自己的焦虑和困惑。出乎意料的是,团队的信任度更高了,大家反而更加团结。真,让能量汇聚;假,只会消耗殆尽。
如果你觉得累,不妨今天就做个检验:你正在做的事,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真愿望,又有多少只是被迫的假应付?当比例逐渐倾向“真”,你会发现,累感自然减轻。因为真本身就是节能,假才是最耗能的陷阱。
写到这里,我想起一句话:“人累,不在走路多,而在背得太杂。”当你把心放回人身上,把当下还给自己,把欲望校准,把行动对齐,就会发现,累并不是命运,而是一种选择。你可以停下来,调整,再出发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