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?
2025-09-19

夜里,下过一场雨,窗台还挂着几滴未干的水珠。小李坐在床边,翻着一张小学时候的照片。照片里,他笑得灿烂,肩膀上却没有父母的手。他盯着看了很久,突然觉得胸口空落落的,好像那个笑容是硬挤出来的。三十多年过去了,他依然能清楚地感觉到,当年从学校跑回家,推开门却发现屋里空无一人时,那股荒凉和被遗弃的滋味。

很多人小时候缺爱,但他们长大后往往不愿承认。嘴上说着没关系,心里却常常在夜深人静时,冒出一句“我是不是不值得被爱”。表面上他们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,上班、吃饭、交朋友,但只要你仔细观察,就能看到那种隐藏很深的匮乏感。

资料显示,美国心理学会在2021年的一份研究中提到,童年情感忽视会显著影响成年后的自尊水平,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。这种影响往往不是立刻爆发,而是潜伏在潜意识里,慢慢渗透到一个人对待关系、工作、甚至自我的方式。

小时候缺爱的人,成年后最常见的困境,是自我价值感过低。他们很容易陷入讨好型人格。在一次朋友聚会中,我见过一个女孩,她点餐时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,还不断道歉:“麻烦你了,谢谢谢谢。”她的动作小心翼翼,笑容也带着谄媚。旁人或许觉得她只是性格温顺,但细想一下,这是一种深植的信念:她觉得自己不重要,害怕给别人添麻烦。可悲的是,这种姿态往往让她更容易被忽视。

另一个明显的迹象,是在人际关系里复制童年的模式。有人明明恨透了父亲的暴躁,却总是下意识被同样暴躁的人吸引;有人明明害怕被冷落,却在亲密关系里一再遇到冷漠的伴侣。这不是巧合,而是潜意识的重复。心理学称之为“创伤性重演”。你以为自己逃离了,结果却在另一个轮回里。

更隐秘的,是对自己的态度。小时候被父母忽视的人,长大后往往也会忽视自己。小陈就是这样,他经常熬夜打游戏到凌晨,明知道身体不好,却对自己毫不在意。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:“反正没人心疼我,何必心疼自己。”这句话听起来心酸,却精准地戳中了问题的核心。缺爱的人,很容易把别人的忽视,转化成对自己的忽视。

那怎么办呢?有人会说,去追补,去找别人给自己爱。可现实是,别人的爱再多,如果你不觉得自己值得,它也会像水泼在沙地里,一瞬间就消失。真正的解法,只有三个字:爱自己。

说来容易,做起来却需要一点点试验和返工。比如,小李决定从最简单的事做起:每天和父母吃饭时,不再边吃边刷手机,而是抬头认真听他们说话。起初他很不习惯,饭桌上冷场得厉害。第二天,他差点又拿起手机。但他忍住了,问了一句:“妈,你今天菜市场买菜顺不顺利?”母亲愣了一下,随即打开了话匣子。那一顿饭,比过去半年加起来说的话都多。这就是一个小实验,失败过,但也修正了。

再比如,尝试每天睡前给自己十分钟,不是刷屏,而是写几句日记,哪怕只是“今天很累,但坚持跑了两公里”。这种看似无用的动作,能慢慢积累出一种信号:我值得被记录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追踪研究表明,坚持日记记录的人,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,因为它建立了一种“自我关照”的习惯。

还有一个容易上手的办法,就是学习拒绝。小时候缺爱的人,总是怕别人不喜欢自己,所以什么请求都答应。但每一次勉强自己,都会加深那种不被尊重的感觉。试着从一次小小的拒绝开始,比如同事随口让你帮他打印,你可以笑着说:“不好意思,我这会儿有事。”第一次说出口可能会心慌,但第二次、第三次,你会发现世界并没有塌下来,相反,你的自我感受更稳固了。

当然,这些动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。很多时候,旧的模式会反扑。你可能刚学会早睡两天,又在一个情绪低落的夜晚刷到凌晨;你可能刚建立一点点自信,又因为一句批评瞬间崩塌。这就是返工的必然。可怕的不是返工,而是放弃。心理学家荣格说过:“除非你让无意识浮现为意识,否则它会主宰你的生活,而你称之为命运。”每一次返工,都是把潜意识的影子一点点拉到光下。

责任感也很重要。一个人要真正走出缺爱的困境,需要在某个时刻对自己说:我来为自己背书。在一次心理咨询的分享里,有位来访者说过:“小时候没人保护我,那现在我自己来保护自己。”这句话听上去平淡,却是转折点。因为当你开始为自己负责,才算真正长大。

缺爱的痕迹不会凭空消失,它会偶尔冒出来,提醒你曾经受过伤。但你有选择。你可以沉溺在过去,反复确认自己是个受害者;也可以深呼吸一下,告诉自己:过去已经过去了,现在我选择新的方式。

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方向是明确的。爱自己不是喊口号,而是一次次小小的动作累积出来的。它可能是一次拒绝,一次记录,一次认真吃饭,一次不再熬夜。

就像古话说的:“君子慎独。”慎独,不是怕别人看见,而是在没人看见的时候,你依然善待自己。

小时候缺爱,并不意味着一生缺爱。真正的转机,在于成年后的你,是否愿意把自己放在心上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