懂得了红利的本质,你就理解了视频号为什么这么赚钱
2025-09-19
深夜的出租屋里,昏黄的灯光下,一个年轻人盯着手机屏幕。他刷到有人在朋友圈晒视频号带货的收益截图,短短两小时直播,成交额六万。屏幕的光照在他眼里,混杂着羡慕与质疑。他喃喃自语:“为什么是他们,不是我?”这一句,也许就是红利的本质。
赚钱从来都不容易,可是总有人能提前上车。淘宝、公众号、抖音、快手,这些名字背后都有一批人吃到了时代的第一口蛋糕。有人说,那是天赋,那是运气。可你再回头去看,那其实叫红利——属于一个平台初期的、天然的、不公平的机会窗口。懂得红利的逻辑,你才会明白为什么视频号正在疯狂产出财富。
我接触视频号是在2020年。那时,腾讯刚开始内测,很多人还在观望。我的直觉告诉我,不用等。于是我拍下第一条视频,光线不好,声音发闷,内容也生涩。但我坚持发。身边人笑我,说太业余,不可能做起来。我心里明白,完美主义往往是起步的坟墓。只要先做,哪怕笨拙,也比犹豫强。
果然,一条条视频发出去,数据开始爬升。几百,几千,再到上万。粉丝量上来之后,我试着在视频号挂上小商店,做了人生第一次带货直播。当晚实时在线人数不过四百多,成交额却超过六万。我一度不敢相信,以前在公众号里写文章写到凌晨,推广一门课程都未必有这样的转化。而这,只是视频号红利的冰山一角。
很多人问我,视频号到底值不值得做?我笑笑:“别再问了,已经有人赚到钱了。”去年一年,我凭视频号变现超过一百万,还带着学员从零开始,他们里头有人一场直播卖货八十万,有人几个月让线下生意翻了三倍。所有这些故事的背后,不是技巧,而是对红利的理解。
什么是红利?说白了,就是平台为了拉新,会把流量倾斜给先进入的人。一个事实很简单:公众号在2015年推送文章,十万加比现在容易一百倍;抖音在2017年发视频,轻轻松松就能爆款。视频号现在,正是那个阶段。腾讯背后有十亿用户,有微信社交关系链,视频号天然地就拥有一条巨大的流量水管。关键是,它还没完全被大机构和大团队垄断。这就意味着,普通人还有机会。
学员春天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。她是刚生完孩子的全职妈妈,生活看似安稳,却因为经济不独立常常心里不安。她喜欢研究家居布置,也做过健身教练,就在家里拍一些装修小技巧的视频。刚开始没人看,但她没有停。等她掌握一些课程里的方法后,做了一场家装带货直播,合作品牌给了她分成,一场收入几万块。她说:“我没想到,视频号真能改变我的生活。”这句话,让我想起了无数年前公众号带来的那种震撼。
还有一个学员张珈嘉,是火锅店老板。她线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,但疫情后急转直下。她投身视频号,前期花了不少钱请人拍摄,结果播放量始终不过三位数。她一度觉得被骗。但当她静下心来,跟着课程学爆款逻辑,尝试用朴素的真实镜头记录火锅背后的故事,数据开始攀升。一个月后,她的视频终于爆了一次,被推荐到热门。那条视频让她的团购营业额翻了三倍。她说:“原来不是平台不行,是我没找到玩法。”
这就是红利的残酷与公平。残酷在于,它从来不等人;公平在于,只要你敢尝试,就有可能被分到一杯羹。
有人会说,等我准备好了再做。可问题是,等你觉得完美,红利可能已经消失。历史上每一次风口都在提醒我们:行动的人吃肉,犹豫的人喝汤,等风口过去了,连汤都没得喝。
如果你想做视频号,我建议你做两个小实验。第一个,把手机拿起来,对着镜头说一句你最想表达的观点,哪怕只有一分钟,也发出去。不要等,不要删。等你连续发十条,你会发现,自己的镜头感、内容感都在悄悄提升。第二个,在朋友圈里问一问朋友: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?把答案整理出来,做一期视频回应。你会惊讶地发现,最有价值的选题常常就藏在你身边。
当然,我也踩过坑。刚开始做视频号的时候,我想复制公众号的逻辑,于是天天写长文,剪成视频。结果观众根本不买账,平均播放量不足两百。那段时间,我几乎想放弃。直到有一次,我放下技巧,随手拍了生活里的一幕——深夜灯下写作的样子。没想到点赞量破了一万。那一刻我才明白:视频号要的不是完美包装,而是真实与共鸣。这个返工的教训,我至今记得。
公开数据显示,2022年视频号日活已经突破5亿。腾讯财报里提到,视频号广告收入环比增长三倍。这意味着平台在加大投入。行业里常说的一句话:平台要挣钱,先得让用户挣钱。换句话说,视频号正在努力制造普通人的成功案例。
而在我看来,红利背后的本质,其实只有四个字:借势而行。你可以很努力,但如果方向错了,就像逆风划船,越拼命越绝望。你也可以聪明,却在错误的赛道里消耗,注定事倍功半。红利就是顺风,让你哪怕动作笨拙,也能被推着走远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