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如何做到月入2万?你必须掌握定价思维,倒逼出实现路径
2025-09-19

凌晨两点的出租屋,窗外还有汽车喇叭声在回荡。他把电脑合上,微信里跳出一条信息:“兄弟,你现在月入多少了?”他愣了几秒,回了句:“不到一万。”对面沉默片刻,发来一句:“我以为你早就过两万了。”他笑了笑,把手机扣在桌上。笑意之外,是疲惫和不甘。他心里明白,这个问题不是在问收入,而是在问:你到底值多少钱?

很多人误以为,钱是努力的回报。但事实是,钱不是因为你付出了多少就给你多少,而是因为市场觉得你值不值。资料显示,智联招聘2023年的职场调研中,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“被低估”,觉得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。可偏偏就是这份落差,决定了谁能冲上去,谁只能原地踏步。你以为自己掌握了成本决定论,殊不知真正主宰的是定价思维。

那天,他在和一个做设计的朋友聊天。朋友看似轻松,实际心态很拧巴。他说:“我熬了三年,从小白到独立做项目,熬夜加班数不清,工资还不到九千。可有个同学,半路转去短视频,一个月广告分成就两万多。凭啥?”这句话像针一样扎心。表面上,他抱怨不公平,实际上,他忽略了市场的供需差。努力是成本,但市场认可是价格。价格才是那个把你推到新的轨道的杠杆。

定价思维的精妙,就在于它倒逼行动。当你问自己:我想让自己一年后值多少钱?你就开始重新设计路径。比如你现在月入8000,想达到两万,就得去想,什么样的岗位、什么样的能力,才配得上这个数字。你会发现,光靠现有的技能是没戏的。于是有人做了个小实验:把自己定位成“咨询顾问”,哪怕刚起步,就敢报出单次咨询1000元的价格。刚开始没人愿意买账,但他坚持去打磨内容,优化服务,逐渐有客户尝试。半年后,他真的接到稳定的单子。价格先于能力,逼出了能力。这就是定价思维的力量。

当然,失败也必不可少。另一个朋友在2020年尝试给自己定价:月入3万。他选择跳槽,从一家小公司去大厂,开价咬得很死。但面试官直言:“你确实有经验,但不值这个价。”那次他被狠狠打回原点,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。后来他反思,不是定价错了,而是他没有准备好能撑起这个价的因。于是他返工,把半年都花在提升行业知识、打磨作品集、广泛结识业内人士。第二次面试,他报出的价格依旧是3万,却拿到了offer。果因逻辑比因果逻辑更狠,但也更有效。

外部证据也印证了这一点。波士顿咨询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里提到,高潜职场人群的收入上限,更多取决于他们对市场趋势的敏感度,而非单纯的技能数量。换句话说,懂得定价的人,跑得更快。这和企业的逻辑一模一样。房企不是先盖房子再定价,而是先定价,再决定材料和设计。个人成长,也必须如此。

说到底,月入两万不是个结果,而是一种设计。你先在心里给自己定下这个价,然后让行动去追上它。很多人卡在了“因果逻辑”的陷阱里:努力学习、努力加班,却忽略了这些因只能带来注定的果。一个小编再努力,也难突破5000的天花板。真正的突破,是换一种逻辑,先决定果,再去设计因。这就像你在超市买星巴克猫爪杯,不是因为它成本高,而是因为市场觉得它值199。人也是一样。

那该怎么做?很简单,从今天起,你可以尝试做两个小动作。第一个,给自己设一个未来的定价,比如两年后你要值2万。把这个数写在纸上,贴在你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。第二个,把你现在的所有行动列出来,对照那个目标,划掉不可能带你去的因,只保留能对标的因。这个小动作,不会立刻让你升薪,却能改变你思维的轨迹。

在与一位前辈的对话中,他说:“市场不会奖励努力,市场只会奖励稀缺。”这句话让我印象极深。努力是基础,但不等于价值。真正的价值,是市场觉得离了你不行。你想要月入两万,就要去构建那个市场认定的稀缺性。要么是专业能力,要么是独特资源,要么是难以替代的综合优势。否则,你的努力,只能成为廉价的成本。

有朋友评价说:“定价思维看似虚,其实最现实。”因为它让人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:不是你觉得自己值多少,而是别人觉得你值多少。但正因为如此,你才会被迫去改变行动,让自己真的值那个数。这不是心灵鸡汤,而是市场逻辑。

或许你会疑惑,如果最后还是被市场打脸怎么办?那又如何?失败一次,是返工,不是终局。怕的是你从来不敢定价,一辈子活在别人的价签里。与其被市场随意标价,不如主动给自己开个价。哪怕需要反复试错,也比原地踏步要好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