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每天都这么累?真正厉害的人,都是精力管理的高手
2025-09-19
那天,我在地铁上,看见一个年轻人捂着脑袋,靠在车窗边,眼神发呆。耳机里传来震耳欲聋的节奏,可他整个人看起来像是被掏空了。手机屏幕亮着,页面是当天的工作群,消息未读红点堆成小山。他嘴里嘟囔了一句:“怎么每天都这么累啊。”那一刻,我忽然觉得,这句话,几乎是这个时代的共鸣。无论是上班族,还是学生,还是创业者,疲惫已经成了共同的背景音。可问题是,我们真的明白自己累在哪里吗?
表面上,累是因为工作量太大、学习任务太重、生活节奏太快。实际上,真正决定差距的,是有没有人懂得管理自己的精力。你会发现,有的人每天熬到凌晨两点,第二天依然满脸倦容;而有的人行程排得满满当当,却始终神采奕奕。区别就在于,前者在被精力消耗,后者在管理精力。
这让我想起《哈佛商业评论》的一篇文章,研究者在2007年提出过一个概念:能量,而不是时间,才是高效工作的关键资源。时间再多,如果没有精力支撑,也只能虚耗。反过来,精力充足的人,哪怕每天工作时间不长,也能在关键节点上全力以赴。
我曾经亲眼见过一个反差。一个同事,每天早上来公司就抱着咖啡,上午三次打哈欠,中午必须趴桌子昏睡,下午再用奶茶续命。到晚上,他依旧喊累,常常加班到深夜。另一位同事,工作量甚至更大,可他从不依赖咖啡,也不熬夜。每天上午精神饱满,午饭后散步十分钟,下午继续专注处理任务。两个人的差别,日积月累,直接体现在业绩和状态上。表面上,他们付出的时间差不多,实际上,精力的管理让他们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轨迹。
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,我们需要从身体和环境去看。资料显示,世界卫生组织曾在2010年发布报告,指出成年人长期缺乏运动,死亡风险比正常人高20%到30%。而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研究表明,如果一个人连续三晚睡眠不足六小时,他的注意力水平会下降到等同酒后驾车的状态。换句话说,精力并不是抽象的“感觉”,它背后有着清晰的生理机制。
我曾做过一个小实验。那段时间我常常中午吃一大碗米饭加红烧肉,吃完就困得不行,下午开会几乎睁不开眼。后来我尝试把午餐换成鸡胸肉和蔬菜沙拉,外加一小块全麦面包。结果困意明显减轻,下午的效率大幅提升。这个变化让我意识到,食物就像燃料,好的燃料让你顺畅前行,劣质的燃料只会让你熄火。
不过,实验也有过失败。我曾经盲目跟风,每天早上空腹跑步,想学那些健身达人。结果一周不到,就因为低血糖在路边差点晕倒。医生提醒我,精力管理不是一味模仿别人的方式,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体质和节奏的方法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管理精力和管理财富一样,最重要的是长期稳定,而不是追求短期刺激。
说到这里,你可能会问,除了饮食和运动,还有什么能直接影响精力?答案是休息和环境。睡眠的价值,从不只是“躺下休息”。2013年,美国科学家在《科学》期刊上发表过研究,指出人在深度睡眠时,大脑会像“清洁工”一样清理代谢废物。这意味着熬夜不仅让你困倦,还会让大脑积累垃圾,效率越来越低。至于环境,我曾经在一个嘈杂的开放工位工作,身边人不断打电话、来回走动,我的注意力像被割裂成碎片。后来换到一个安静的房间,同样的任务,只需要原来一半的时间就能完成。事实证明,外部环境对精力的消耗,常常比我们想象得更剧烈。
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,那就是心理层面的消耗。很多人一天中最累的时刻,不在工作本身,而是在反复切换任务和应付无意义的社交。心理学家罗伊·鲍迈斯特提出过一个概念,叫“自我损耗”。每一次选择、每一次控制冲动,都会消耗心理能量。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:白天开了无数个会,处理无数琐事,晚上回到家,本想看书,可只剩下刷短视频的力气。那不是你懒,而是精力已经被透支。
那么,真正厉害的人,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高能量?他们有一个共通点:懂得在有限的精力里做减法。比如,乔布斯曾经说过,他每天穿同样的衣服,是为了避免浪费决策力。再比如,村上春树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跑步,不是为了健康本身,而是通过规律运动保持头脑清醒。
对普通人来说,不必模仿这些极端的习惯。我们完全可以从小动作做起。比如,今天就尝试在午餐里减少高碳水的比例,多加一份蔬菜和蛋白质;或者今晚睡前半小时,把手机放在客厅,只留一本书在床边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调整,长期积累,就是精力曲线的反转。
我记得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:“你以为你累,是工作的问题,其实是精力透支的问题。”他后来辞职去旅行,反倒发现每天走十几公里并不觉得疲惫,因为那时候他的精神是兴奋而饱满的。可回到城市,哪怕坐在办公室里,也会感到无力。这正好说明,精力的消耗,并非完全取决于劳动量,而是和我们的管理方式紧密相关。
遗憾的是,很多人宁愿每天用咖啡和能量饮料硬撑,也不愿意在根源上做出改变。正如一句古话所说:“养精蓄锐,方能持久。”真正的高手,从不靠透支换取短期的高效,而是用良好的习惯积累长期的优势。
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从今天开始,学会管理自己的精力。不是去追求永不疲倦,而是懂得在有限的能量里,把最重要的事做好,把不必要的消耗降到最低。这样的人生,才不会被“累”主宰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