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平庸的人,才总处于「最佳状态」:给管理者的7个建议
2025-09-19
深夜的写字楼,灯光稀稀拉拉还亮着,电梯门开合之间,一个中层管理者抱着电脑走了出来。他步子很快,却神情倦怠。朋友问他最近怎么样,他苦笑一句:“还好吧,状态挺稳的。”可当这句话落下时,我心里突然一紧。稳得太久,不是好事。因为只有平庸的人,才总处于所谓的“最佳状态”。
这话听上去有些刺耳,却很真实。一个人如果一直觉得自己状态轻松、事事顺手,那说明他已经没有挑战了。看似稳,其实停在了原地。对管理者而言,这意味着他开始用熟悉的经验去应付所有问题,而不是逼自己跳出舒适圈。当一个团队的管理者总是“状态很好”,那么团队往往也会失去向上的张力。资料显示,麦肯锡在2022年的一份研究里提到,真正高绩效的管理者,往往都处于持续的学习和焦虑之中,他们会主动寻找不确定性,把自己丢进陌生场景里。
我曾和一位创业公司CEO聊过天。他说自己有段时间感觉每天都很顺,融资顺利,团队也稳定。可不到半年,市场突然急转直下,他整整三个月没有招到一个合格的新客户。那段时间他才意识到,之前的“最佳状态”其实是陷阱,是一种假象。他后来刻意给自己制造危机感,逼着团队尝试新产品,哪怕刚开始失败率极高,也要往前走。
失败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停留。很多人害怕改变,因为改变意味着焦虑。可焦虑恰恰是成长的信号。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在1908年提出过一个著名的“倒U曲线”,他们发现:适度的焦虑和压力能显著提升表现,而过度的焦虑会压垮人。对管理者来说,关键在于让自己和团队保持在那个“适度区间”,而不是一味追求安稳。
说到团队,其实不同层级的员工,对管理者的期待完全不同。基层员工最在乎的是安全感。他们担心失业,担心裁员,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底线。中层员工则不同,他们有了经验和跳槽的筹码,更在意公平感。为什么他升职而我没有?为什么同样的业绩,奖金差这么多?至于高层员工,他们往往不缺钱、不缺安全感,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目标感——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,这件事对公司和社会有什么价值?
有一次我在一家跨国公司调研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基层员工喜欢听到明确的流程和保障,中层员工喜欢公开透明的绩效规则,而高层开会时最常问的是“战略方向”。这其实印证了一个简单的事实:管理者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对待所有人。低位给安全,中位讲公平,高位谈目标。缺一不可。
然而,管理者往往高估自己在这三方面的把握能力。曾经看到过一个数据:68%的老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排在前25%。这显然不可能,但也真实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倾向——高估自己。换到管理场景里,同样如此。你觉得自己已经很公平,但在下属眼里可能远远不够;你觉得目标讲得很清楚,但团队依然迷茫。这时候怎么办?一个小实验或许有用:在给自己的判断打七折,在给别人评价时乘以二。你会发现,视角立刻拉近了。
但即便如此,管理者依然逃不过一个困境:太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。员工说要加薪,财务说预算有限,客户说要压价,股东说要扩利。每个人都给你一个正确答案,可这些“正确”往往互相冲突。那你怎么办?你必须做选择。选择意味着得罪一部分人,也意味着背负责任。我曾目睹一个总经理在董事会上说:“如果结果不好,算我的。”那一刻,所有争论戛然而止。所谓管理者的勇气,就是在没有共识的局面下,依然敢于拍板。
而你面对的,还不仅是选择,还有人。人是最复杂的变量。稻盛和夫把员工分成三类:自燃型,不用催就能拼命燃烧;可燃型,需要别人推一把才能点燃;阻燃型,再怎么点都点不着。那管理者呢?应该是助燃型。不是替别人燃烧,而是让他们自己燃烧。要学会识别,把更多资源给自燃和可燃的人,少在阻燃的人身上耗费。
可是,现实并不总是如理论那样顺利。我见过一位管理者试图激励一个阻燃的员工,每周一对一谈话,给奖金,甚至亲自陪他做项目。三个月后,他筋疲力尽,那员工还是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。最后他不得不承认:试错失败。返工的教训是,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,投入要精准。真正的助燃,不是把火苗按在湿柴上,而是让干柴自己点燃。
说到勇敢,我总会想起《权力的游戏》里的那句台词。布兰问:“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?”奈德回答:“人唯有恐惧的时候方能勇敢。”这句话放在管理上再合适不过。没有人不害怕,害怕裁员,害怕失误,害怕业绩垮塌。但真正的勇敢,是在害怕中依然往前走。罗曼·罗兰说过:“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。”管理者的勇气,就是在认清困境之后依然敢做决策。
等你熬过这些,你会发现,成熟的标志其实很简单:看谁都顺眼。年轻的管理者常常挑剔,看谁都不顺眼。稍微成熟一点,就会挑着顺眼的人合作。而真正成熟的人,会看谁都顺眼。不是因为他认同所有人,而是因为他懂得理解。理解对方处境,理解对方逻辑,理解对方的难。菲茨杰拉德说过:“一个人能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,还能正常行事,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。”这,才是管理的高度。
管理不是追求永远的最佳状态,而是不断穿越不适,不断试错,不断在矛盾里寻找平衡。安全、公平、目标,三者交织;高估、低估,彼此交错;自燃、可燃、阻燃,各有命数。最终留下来的,是那个敢于承担责任,敢于在恐惧中勇敢,敢于在纷杂中看谁都顺眼的管理者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