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离职创业3年后,我重新反思「人最大的悲哀,是错把平台当本事」
2025-09-19

深夜的写字楼,灯光零星。一个刚创业半年的老板,盯着电脑屏幕发呆。他手里攥着刚递交的离职信,不是他辞人,而是他的第一个核心员工走了。桌子上还放着那个人送的小礼物,一支笔,刻着“同行是缘”。老板忽然想起一句话:“人最大的悲哀,是错把平台当本事。”可此刻他心里更清楚的,是另一层意思:如果平台不懂得成就人,人才为什么要留下?

在商业世界里,这样的故事太常见。平台和个人之间,本该是互相成就,却总被曲解成单向的施舍。很多公司动辄强调“没有平台,你什么都不是”,用这种话来提醒员工不要飘。但现实里,真正飘了的往往不是员工,而是平台本身。

资料显示,2021年7月,小米宣布两次员工激励,总额高达40.9亿元。3904名员工,7000万股股票,人均39万元;随后又有122名核心员工获得25.6亿元奖励。这样豪气的举动,背后传递出的逻辑再清晰不过:雷军知道,平台需要人才,甚至比人才需要平台更迫切。

这并不是说平台不重要。阿里、腾讯、字节跳动这些巨头,确实为无数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。但矛盾在于,平台容易把“资源”误当作“能力”,把“光环”错当成“本事”。一个人离开大厂,身份光环消失后,才会意识到什么是真本事——那些能让他在另一片土壤继续生长的能力,才是真的。

在与创业者老林的对话中,他说:“我招人的时候,以为环境、薪资、成长空间够好了,人自然会留下。但真相是,这些条件别的平台也有。唯一能留下人的,是你是否真心看见了他们。”他招来的主编,年薪五十万,试用期不打折,结果半年后选择离开,自己创业。老林无奈又反思:“我一直以为是我给他机会,其实是他成就了公司半年最亮眼的成绩。”

反差就是这样显现的。表面上,是平台在挑选人,实际上,人才也在选择平台。一个不懂得尊重与成全的平台,再大也会流失最重要的财富。

你可以今天做个小实验:当你的团队成员完成一件事时,不要急着说“这是平台给你机会”,而是说“幸好有你”。这种转换,听上去简单,却会让对方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价值。很多领导舍不得这样说,觉得降低了平台的高度。但正如雷军反复强调的,“不是每件事都要控制,不控制,才是最好的控制”。

失败的返工,也在所难免。阿峰创业时,为了留住一个骨干,许诺了高绩效。但在执行中,他始终抱着“公司资源成就了你”的心态,导致那名员工逐渐心灰意冷。等到对方离职,他才意识到承诺和心态必须一致。返工的代价,是团队信任的流失。后来他调整方式,把部分股权分享给核心成员,才慢慢稳定住队伍。

这并非个例。在知识付费行业,某些平台因为过于强势,最终把优质老师逼走。有人销售火爆,结果平台以不结算为要挟,逼其重新签协议;有人合作顺利,却被暗示版权归平台。撕裂的结果,不仅是人才的流失,更是平台口碑的崩塌。反观“得到”,罗振宇坚持费用透明,不怕吃亏。刘润讲过一次,他自己承担机票酒店做推广,罗振宇坚持全额报销。这种傻气的厚道,换来的是老师们心甘情愿的合作。

外部证据也说明了问题。麦肯锡在201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,高绩效企业的一个共同点是“人才密度”,而决定人才密度的,不是招聘数量,而是能否持续吸引、留住核心人才。换句话说,平台的长期竞争力,取决于对人才的诚意,而非平台的自我神话。

很多人忽略了责任与解释这一层。雷军曾经为了一个硬件工程师,连续打了九十多个电话,合伙人轮流上阵谈了十二个小时,直到对方体力不支才点头。这背后就是一种态度:老板亲自背书,告诉你,你的重要性值得我用尽所有力气。这种姿态,才是真正能打动人的。

平台和人才最好的关系,一定是互相成就。员工不是因为感恩才留下,而是因为在这里,他能看见自己的成长与未来。老板不是因为施舍才慷慨,而是因为明白,分出去的价值,最后会以更大的形式回流。

你可以再做一个小实验:如果你是管理者,下次有员工和你谈薪,不要下意识防御,而是问一句:“你觉得你的贡献值多少?”把权力交回去,你会惊讶地发现,真正优秀的人,往往给出的答案,比你预期的更合理。这样的沟通,建立的是彼此的信任。

人最大的悲哀,不是错把平台当本事,而是平台真以为自己才是一切本事的来源。一个健康的公司,不会动辄让员工“感恩平台”,而是反过来,时时提醒自己:“如果没有他们,我的平台什么都不是。”

正如古语所说:“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。”平台再大,也要靠人才立住脚。离开了人,平台只是一块空壳。

或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记住,真正能走远的,从来不是平台与个人的对立,而是互相成就的长久关系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