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为什么每个CEO都应该带团队看一遍《1921》?
2025-09-19

那天的风,吹得急。路口的红灯闪烁,一个年轻的创业者盯着手机上的财务报表,眉头紧皱。他的团队正陷入资金链的困境,投资迟迟没有到位,员工的情绪也在逐渐蔓延焦虑。就在他心底最慌乱的时候,有人随口提起:“你们要不要集体去看一场《1921》?或许会有答案。”他愣了几秒,笑了笑,却没说话。可是那句话,像一粒火种,落在心里。

这部电影,让人穿越回百年前的上海。1921年,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群体,挤在法租界的小楼里,顶着随时可能的监视与追捕,却敢在昏黄的灯光下,畅谈未来的道路。他们不确定能走到哪一步,却知道必须有人点燃火种。他们不是手握资源的巨头,也不是稳坐江山的权力者,而是最普通的青年,却因为敢于在混乱和压迫中聚集,开启了一条漫长的道路。

当代的企业家、创业者们,为什么需要和团队一起看《1921》?因为其中蕴藏着四个层面的启示:战略的清醒、团队的凝聚、价值的坚守,以及文化的火种。这些并非抽象的词,而是血肉和火光,是在极端环境里锤炼出来的生存智慧。

想象一下,一群青年在法租界租下的不起眼的小楼,桌子简陋,窗外车马喧嚣,楼里却是一张张写满信念的面孔。他们知道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,但更清楚什么不该做。战略,从来不是贪多,而是克制。史料记载,一大代表们对于共产国际的“指导”并非全盘接受,而是保持独立思考。这份边界感,避免了在资源匮乏之时被外部势力牵着鼻子走。对比今天,多少公司败在战略上的“什么都想做”。有人把资金砸向不相干的项目,结果主业荒废。苹果拒绝跟风做电视,而是专注于耳机,砸下巨资攻克芯片与协议,最终带来AirPods的颠覆性体验。克制,是最大的勇气。

而团队的凝聚,往往藏在细节里。《1921》里,李达在上海筹款买纸张印刊物,把思想传播到湖南。毛泽东翻开书单时,感慨要等情况好转才还欠款,李达却一把撕掉了清单。他的动作,不只是慷慨,更是一种“把资源倾向一线”的姿态。那一刻,毛泽东获得的不只是支持,还有被看见的力量。现实中,许多CEO嘴上喊着“以人为本”,却在关键时刻把责任推给基层。当一线员工看见的是冷冰冰的流程,他们又如何愿意拼尽全力?真正的赋能,不是喊口号,而是做动作。比如有位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坚持每周抽时间,和产品经理逐一体验Bug修复的进展,团队因为这种姿态而形成强烈凝聚力。

价值观的选择,往往决定一条道路能走多远。《1921》中有个令人动容的细节:文章中“百姓”一词被改为“人民”。这两个词的差别,在当时就是对话语体系的重构。百姓是被统治的对象,人民则是国家的主人。从这一刻开始,为人民服务成为一种内在使命。管理大师德鲁克在《成果管理》里说过:企业的目的不是打败对手,而是创造顾客需要的价值。今天不少公司沉迷于盯着竞争者的一举一动,却忘了用户才是唯一的锚。蔚来花费巨大精力去运营车主社群,而不是天天想着“打败特斯拉”,这才让客户群体变成了品牌资产。脑子里只有输赢的人,往往干不成大事。

文化,则是最难模仿的竞争力。李达在家中点燃一根火柴,才发现火柴竟然是日本制造,他气愤地说:“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,多可悲。”这句话背后,是一种自卑与自觉的交织。那一刻,他和同时代的青年,才更加坚定要寻找属于中国的道路。正如毛泽东在法租界街头,看着法国人庆祝国庆节时的茫然与狂奔,文化认同点燃了改变的决心。企业也是如此,华为早年提出“以奋斗者为本”,阿里定下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,小米喊出“为发烧而生”。这些文化并非装饰性的口号,而是推动团队穿越周期的底层驱动力。

这里可以做一个小实验。如果你是团队负责人,下次例会上,不妨把“愿景”两个字收起来,而是请每个一线员工写一句“我为什么愿意在这里坚持下去”。不要删减,也不要修饰,把这几十句话贴在白板上,你会发现文化并不是上层决定的,而是被个体真实的体验汇聚出来的。

当然,走向文化和价值的过程中,失败与返工不可避免。某科技初创公司曾尝试在内部推行“责任到人”的制度,结果在短时间内导致大家只顾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协作效率反而下降。几周后,创始人主动承认制度设计的失误,重新拉团队开会,把“责任”换成“结果导向”,才逐渐恢复了合作氛围。失败不是耻辱,关键是是否能快速返工。历史上的长征,也是一次次返工和修正的结果。

而外部证据同样必要。世界银行的《企业活力报告》显示,企业平均寿命正在缩短,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平均寿命不足20年。一个组织若想跨越周期,就必须有持久战的思维。毛泽东在延安写下《论持久战》,强调的不就是“以时间换空间”吗?今天的企业,要想避免速生速死,不能靠一时的爆款,而要靠长久的价值创造与文化积累。

这里还有另一个可执行的动作。下次项目启动,不妨用一张纸把目标写清楚,然后在旁边写上“不做的清单”。比如说,不做无关的市场扩张,不做短期投机的产品线。把“不做”大声说出来,反而能让团队的心更稳。这和1921年的青年一样,正是因为知道什么不能妥协,才有后来的星火燎原。

或许有人会说,今天的商业环境和1921年的中国完全不同。没错,外部环境变了,内忧外患的尺度不同,但组织的逻辑没有变。那就是:明确的战略边界,彼此托付的团队,超越输赢的价值观,以及一以贯之的文化火种。每一个CEO,都可以从电影里看到自己影子的某个部分。

电影落幕,但历史并未停步。1921年是一粒火种,百年之后依然照亮我们的选择。带团队去看这部电影,不是为了感动,而是为了从中找到组织的生存智慧。你会看到,所谓领导,不是控制,而是点燃;所谓团队,不是分工,而是共鸣;所谓战略,不是选择什么去做,而是敢于放下什么不做;所谓价值,不是赢下对手,而是成就用户。

真正有生命力的组织,追求的不是短暂的辉煌,而是长久的回响。正如诗句所言:“有一口气,点一盏灯,有灯就有人。”火种未灭,道路仍在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