啃老10年,31岁,我第一次出门找工作
2025-09-19
那天,他推开门的时候,风正好吹过走廊,灰尘在光里打着旋。十年没有走出去,他甚至有点不习惯这种自然的亮度。母亲在厨房里喊:“记得带上证件,别再回来推脱。”他点点头,没回话。心里却在想,三十一岁了,第一次要去找一份真正的工作,这是不是太迟了。
迟与不迟,得看你跟谁比。有人大学毕业就能进大厂,有人三十岁已经是团队的骨干。而他,这十年时间,窝在黑乎乎的房间里打游戏、看动画、追虚拟偶像。日子过得像掉进一口井,外面有光,有人声,但他不想,也不敢抬头看。他安慰自己说在学日语、准备考试,实际上,更多时候只是逃避。母亲成了他的全部支撑,却也成了他最常对抗的人。家里常常是沉默,然后是争吵,再然后是冷战。可不管怎样,生活依旧要继续,饭菜总是准时放在桌上。就像一根无形的线,把他们绑在了一起。
你或许会问,为什么不早点走出来。其实,人生里的退让和拖延,大多不是算计出来的,而是被惯性推着走。他毕业时投过简历,也参加过几场面试,但很快就碰壁。那些公司要的,是成绩单、实习、证书,而他什么都没有。失败的感觉很快把他击溃,他决定先在家待一阵。可一阵子,就这样拖成了十年。时间是最冷静的刀,不声不响,却能让人回头时浑身是伤。
他妈给了他最后通牒:“你再不去找工作,就别回这个家了。”那一刻,他才真正意识到,自己赖以生存的庇护,已经岌岌可危。他开始慌,开始想要抓住点什么。于是有了那场面试,一家相机体验店的普通店员。可对他来说,这是出口,是退无可退的唯一可能。
面试那天,他剪掉了长发,穿上久违的衬衫。镜头里,他显得紧张,声音发颤。但他也在努力回忆,自己在兼职做导游时的经验,在粉丝活动里当策划的片段,甚至在演唱会应援时学到的热情。他明白,这些零碎的过去,或许能拼凑成一个新的开始。就像一个人明知棋盘上局势已乱,但还是硬着头皮去落下一子。
奇迹并没有缺席。三天后,他收到录用通知。十一月的北京风很冷,他第一次早起出门上班,呼出的白气在街头弥散。他背着包,心跳得很快。那一刻,他才真切感到:自己在生活里活过来了。
工作的开始并不轻松。第一次直播,他卡壳到说不出话,狼狈得脸通红。那是典型的失败,他差点想放弃。但这一次,他没再缩回壳里,而是熬夜写下密密麻麻的笔记,把每台相机的参数背下来。他逼自己去应对顾客,去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言辞。久而久之,他发现自己竟然不再害怕开口。那些在家虚掷的十年里练就的记忆力、那段兼职导游的喋喋不休,甚至追星时锻炼的表达欲,都成了意外的武器。生活从来不会完全抛弃你,哪怕是最荒废的岁月,也可能在某个节点悄悄回馈。
转机就在这股子坚持里。直播间里的他,越来越自如,观众人数从几十涨到上千。他拿下销售冠军,同事和上司都开始另眼相看。那些曾经嘲笑他啃老的亲戚,也慢慢改了口气。母亲在视频通话里,笑着向亲人们炫耀他的成绩。这个画面,他看在眼里,没再反驳。因为他知道,这笑容是她十年来最轻松的时刻。
很多人说,他浪费了十年。可他自己却在想,也许没有白费。因为那段黑暗与停滞,让他更懂得机会的重量,更知道什么叫被时间抛下。如今他能一遍遍擦亮玻璃,一次次提前到岗,不是因为勤奋天生,而是因为他心里明白,自己已经没有可以浪费的时光。
人生并没有标准的时间表。有人二十岁风光无限,有人四十岁才找到方向。差别只在于,什么时候愿意推开门走出去。韩奕三十一岁才踏出第一步,看似迟缓,却终于让自己的故事转向另一个章节。正如哲学家加缪说过的:“在冬天里,我终于明白,心中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。”
或许,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被困在井里的时刻,或长或短。但只要肯试着抬头,总有一丝光,会照进来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