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善友2021重磅分享:张一鸣为什么总有远超他人的认知?
2025-09-19
夜风吹过时,乡镇的集市逐渐散去,灯光一盏一盏熄灭。一个做小生意的年轻人收拾摊子,叹气说:“为什么我努力想突破,可始终走不出这条街呢?”这句话,听上去像日常牢骚,其实却折射了一个更大的困境。很多人以为困住自己的,是资源,是运气,是资本,然而真正的瓶颈,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——认知。张一鸣的故事,就是这个逻辑的最好注脚。
回到2016年,那一年,字节跳动同时上线了西瓜视频、抖音、火山。三个产品前九个月数据惨淡,投资人摇头,团队也有人动摇。在那个节点,连腾讯都犹豫是否要押注短视频,张一鸣却坚持下去。他为什么能坚持?因为他看到的东西,别人没看到。他认定,未来的互联网,不是“人找信息”,而是“信息找人”。短视频不是补充,而是入口。逻辑上成立,就一定要做。
这种超前的认知,并不是凭空出现的。张一鸣早在2006年就做过一个小工具,帮自己抢火车票。程序自动刷票,发现有票就提醒他。那一刻,他意识到信息可以主动服务人,而不是等待人去搜寻。这是一个普通人眼里不起眼的小动作,却成了他日后构建整个帝国的源头。可见认知的差距,不是说在宏大叙事里才显现,而是埋在生活细节中。
认知和创新的关系,熊彼特早就说过,马车加得再多,也造不出火车。效率的提升无法替代范式的转变。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,拼流量、拼补贴、拼融资都只能带来边际收益递减,唯有认知上的突破,才能让公司跨过曲线之间的鸿沟。张一鸣的关键,就在于认知比别人高半层。
百度为什么没做出今日头条?道理很简单。百度的逻辑是“人找信息”,这套思维来源于PC互联网。张一鸣把逻辑转向“信息找人”,于是算法推荐成为可能。认知的边界,决定了创新的边界。这就是李想说的:你摸到的是象耳朵,就想拿筐拎走;你看到的是象群,就会修桥修路。认知的尺度,决定了解法的尺度。
张一鸣的远超,还体现在抽象化思维。左晖曾说,开一家中介门店靠经验,开一千家门店靠抽象。张一鸣理解的抽象,不只是业务模型的复制,而是能把生活中微小的困扰,上升为系统性的洞见。火车票的小工具是例子,信息分发定义也是例子。他从不纠缠在表面数据的好坏,而是追问“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”。
他对“本质”的追问近乎执拗。今日头条最初被当成新闻客户端,和四大门户毫无区别。但张一鸣坚持反复强调:“今日头条不是新闻客户端,而是信息分发平台。”进一步,他甚至提出,“信息的流动比信息本身更重要。”这句话,抽象程度已经直达哲学。他把企业的“一”界定为信息流动网络,由此衍生出推荐算法、短视频、国际化。别人看的是产品,他看的是系统。
这种认知,还体现在对“长远”的判断。2016年,字节跳动讨论是否要进军短视频。财务尚未盈利,团队焦虑不安。他却断言:“如果不做短视频,我将退出历史舞台。”数据支持了他的判断——视频的播放量已是文字的二三十倍。逻辑清晰,路径明确,他敢把资源一半以上投入视频。那一年,别人犹豫,他笃定。
然而认知不只意味着看见机会,更意味着承担代价。抖音早期冷清到几乎被放弃,团队士气低落。但张一鸣没有退,他说:“逻辑上正确的事,一定是对的,我们差是因为没做好。”然后孤注一掷,在春节期间砸下巨额广告。春节过后,抖音DAU从3000万冲到7000万。那一次,所谓“大力出奇迹”,其实是认知支撑的背水一战。
再看收购Musical.ly。2017年,Facebook和快手都在洽谈,但创始人最终选择了张一鸣。原因很直接:张一鸣能用数学模型推演公司未来,而他们做不到。2017年,字节跳动广告收入160亿,他预测2020年能到2000亿,结果做到2300亿。认知的算力差距,决定了结局。Musical.ly创始人甚至说,在张一鸣身边六个月,像读了四年商学院。这不是恭维,而是认知的真实差距。
认知带来的另一个结果,是“国际化”的底气。大多数中国公司所谓国际化,就是把产品卖出去。张一鸣却说:“Born to be global”,全球化不只是市场,而是组织、人力、资源的全球配置。从创业第一年起,他就想国际化,第三年就开始实践。失败很多,但认知的方向没错。2017年花十亿美元收购Musical.ly,是他对全球化的关键突破。没有这个动作,就没有今天的TikTok。
但认知并不等于没有盲区。张一鸣的产品极致满足人类的“即时满足”,这与他本人推崇的“延迟满足”形成鲜明悖论。社交媒体的推荐算法,让注意力被切割,虚假信息传播速度比真实信息快六倍。正如《The Social Dilemma》提醒的那样,技术的力量越强大,负面效应也越明显。张一鸣自己也经历过心境转变,从“成为第一”,到强调“正直向善”,再到2021年的“平常心”。这是他从认知之锋,转向心性之柔的过程。
对张一鸣而言,他的“一”,不仅是信息流动网络,更是他对人生的认知。他曾说:“我创业的动力,就是做有挑战的事,体验更丰富的人生。”在这个意义上,创业是修行,工作是修行。稻盛和夫说,灵魂要比来时更纯净。张一鸣相信,体验、创造、进化,就是让生命更丰厚的方式。他用算法调试企业,也用算法调试自己,精准到连睡眠都切割成模块。他像机器,但也像修行者。
认知带来的启示,其实并不遥远。普通人也可以做一个小实验。比如,你每天都习惯先刷新闻,再做决策,不妨试试反过来:先问一句“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”,再去搜集信息。哪怕你暂时找不到答案,光是这个追问,就会让思维开始抽象,跳出表象。再比如,你在团队里遇到问题,不要立刻下结论,先花十分之一的时间解题,把九分时间放在出题。这就是“认知升级”的训练。
当然,认知的突破不会一帆风顺。字节跳动的国际化之路,屡战屡败,直到收购Musical.ly才迎来转折。失败和返工,是必经过程。关键在于能否像张一鸣那样,把失败当成迭代的一部分。正如数学家曼德博的分形理论:结果不断回代进公式,才能生生不息。企业如此,人生亦如此。
张一鸣的故事,告诉我们认知和创新是一体两面。认知是因,创新是果。认知边界,就是企业边界,也是个人边界。当认知升级,创新自然而然发生。而认知的升级,来自持续的抽象、迭代和反馈。
或许,信息的流动并不是最终答案。真正的底色,可能是爱的流动。当认知之锋与心性之柔结合,才是最高的智慧。张一鸣已经走在这条路上,从少年理工科的算力,到企业家的理性,再到卸任后的平常心,他还在进化。
遗憾的是,他未必能等到所有问题的答案。但幸运的是,他已经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姿态:认知越深,世界越大。企业如此,人生亦如此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