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年仅40岁!云海肴创始人赵晗猝然离世:给所有80后、90后提了个醒......
2025-09-23

夜里十一点,昆明的同仁医院里灯火通明。急救室的门关上后,再没有开过。一个40岁的男人,餐饮连锁品牌的创始人,刚刚被宣告抢救无效。朋友圈还在有人晒着他家的汽锅鸡,隔天新闻里却写着“年仅40岁”。赵晗,这个把云南菜带出云贵的创业者,倒在了自己亲手开辟的赛道上。

短短十二天前,九江一个38岁的餐饮老板游志庚,也猝然离世,原因是急性心肌炎。他的新店才开业三个月,200万投资刚刚铺下去,每天收工常常已是凌晨。等到身体发出乏力、低热的警报时,他还是咬牙撑着,直到来不及。

接连两位80后创业者的倒下,把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:在拼命搞事业的叙事里,我们的身体正默默承压,而很多时候,危险不是突如其来,而是长期透支的累积。

餐饮行业只是一个缩影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指出,餐饮创业者日均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,新店筹备期甚至高达16小时。表面上,这是“奋斗”,实际上,是心脏长期在缺油状态下高速运转。郑州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,连续熬夜三天,心肌酶水平会升高三倍,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下降40%。心脏就像发动机,不停运转却不给保养,崩溃只是时间问题。

更讽刺的是,这些最懂食物的人,常常最不会吃。为了调试菜品,他们习惯半夜试吃重油重盐的食物;为了应酬,他们频繁举杯;为了赶进度,他们狼吞虎咽。血脂在餐后急速升高,血液变得粘稠,在脆弱的软斑块上形成血栓。心梗,就这么悄无声息地逼近。

很多人把这些信号当小毛病。游志庚在去世前两周,已经出现低热和乏力,可他只当是感冒。心梗发作前,60%的人会经历左肩疼、夜间憋醒、冷汗涌出,却常常被一句“扛一扛”掩盖。最终,扛成了“来不及”。

这种悲剧不仅仅是医学问题,更是生活方式的陷阱。80后、90后这一代,承受着房贷、孩子教育、职场竞争的多重压力。表面上,他们是最懂养生的一代,懂低糖、懂健身,实际上,熬最晚的夜,喝最多的酒,忍最深的委屈。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反差,正在吞噬健康。

心理学上有个观点,负面情绪无法消除,但可以转化。焦虑、愤怒、沮丧,本质是身体的保护机制。可当我们长期压抑,只会让它们在身体层面爆炸。心梗、猝死,就是爆炸的极端结果。

我见过一个创业者,他曾经说:“我能扛,客户再难搞也能喝下去,睡两小时还能开会。”直到有一天,他在台上晕倒,摔下去的瞬间,才发现“扛”没有意义。他后来试了个小动作,每天给自己强行设一个“23点断电”,无论事情多紧急,都必须放下。刚开始,他觉得不可能,客户催着、员工等着。但三个月后,他发现业务并没有垮,反而效率更高。他笑着说:“原来身体是我唯一的底层逻辑。”

另一个朋友,曾经因为工作压力大,焦虑到彻夜失眠。医生教他一个方法:呼吸练习。深吸气四秒,屏息两秒,缓慢呼出六秒。每晚睡前,他坚持十分钟。两周后,他的入睡时间缩短了一半。这样的自救动作,也许看起来微不足道,却能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。

外部证据同样在提醒我们。心理学家丹·克里普克追踪了一百万人六年的睡眠模式,结论是:每天睡七到八小时的人死亡率最低,少于四小时的人高出2.5倍。睡眠,从来不是浪费时间,而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成本。

但我们常常在失败后才返工。有人创业时拼命熬夜,直到心律不齐才停下来;有人以为健身房太耗时,结果血压飙升后才开始跑步。返工的痛苦,远比预防要大。真正的智慧,是在还来得及时就调整。

那天,在赵晗的讣告下,有网友留言:“昨天还在吃他的汽锅鸡,今天就没了创始人。”这句话读来让人心惊。人生的无常,不在远方,而在转角。

我想起一句话:“计划的放弃与自我更新,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战略要素。”德鲁克的提醒,不止是对企业的,也是对生命的。事业再大,身体垮了,一切归零。真正的胜利,从来不是比别人拼得狠,而是比别人活得久。

活着,才有希望。健康,不是锦上添花,而是立身之本。愿我们每一个在路上的80后、90后,都能在事业与身体之间,找到那个平衡点。愿我们不必再用猝然的离世,来换醒世的提醒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