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一直保持希望感?希望感来源于哪?
2025-09-23
一个阴雨天的下午,我在地铁里,看见一位中年男人双手抱着文件袋,眼神空洞,整个人像被什么抽空了一样。他对身边朋友说:“唉,怎么感觉干什么都没希望了。”那一瞬间,我心里一颤。希望感到底从哪来?为什么有的人即便困境重重,依旧眼里有光;而有的人却在日复一日的循环里,渐渐丢掉了对未来的想象?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情绪问题,而是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撑过去,能不能往前走的根本。
资料显示,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到,全球抑郁症患者超过3亿人,其中相当比例的人提到“缺乏希望感”是最深的困扰。缺乏希望感,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一无所有,而是因为他们看不见未来的可能性。反过来说,希望感的来源,往往是“看见”别人已经走过的路。正如马云说的:“因为相信,所以看见。”但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,只有“因为看见,所以相信。”这不是鸡汤,而是现实。心理学家斯奈德提出过“希望理论”:人一旦看见目标和路径,哪怕暂时没有结果,也能产生持续的动力。
我想起自己在餐厅打工的日子。那时候,每天端盘子,工作到凌晨,工资微薄,前途渺茫。我并不是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才熬下去,而是因为在上下班的地铁上,我每天看两本书,一本是教如何做金牌导购,一本是讲怎么当好店长。我看到有些人,即便是做服务员,也能做到极致,甚至开出自己的店。这种“看见”,让我第一次对未来有了相信。别人能行,为什么我不可以?那时我穷,出身也卑微,但我从未觉得自己注定被困住,因为书里和现实里都有人活出了另一种模样。
希望感并不是凭空生长的,它需要被具体的人和事点燃。一个朋友告诉我,她原本对写作毫无信心,总觉得自己文字平庸。但她身边几个同事,靠写公众号慢慢积累了副业收入,甚至有人一年做到几十万。她亲眼看见后,才真正燃起念头,开始模仿尝试。起初写得很差,阅读量惨不忍睹,她差点放弃。那是一次典型的失败返工。但她没有停,硬着头皮坚持,每次都去拆解别人的文章,学节奏、学叙事,半年后终于写出一篇10万+。她说:“希望感就是这样来的,不是自己空想出来,而是看见有人做到,然后告诉自己,也许我也可以。”
这并非个例。在健身房,有人因为看到同龄人通过坚持三个月训练身材大变,才敢下决心买课。一个农村的二胎妈妈,看到邻村的人通过短视频卖货收入翻了十倍,才决定试水,最后真的改写了生活。这些故事说明,希望感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样本。身边的样本,就是希望的种子。
这里有一个小实验,任何人都能试。今天你可以刻意去找三个“别人做成的案例”,无论是写作、创业、运动还是学习,把他们的路径写下来,再写一句话:“别人能做到,我也有可能做到。”别小看这个动作,它能在你最低落的时候,帮你把注意力从“不可能”切换到“可能”。心理学的研究早就证明,这种“替代性经验”是希望感的重要来源。
但我们也要承认,希望感并不是一直在线的。有时候,你看见了,也未必马上有力量。我的一位朋友,在裁员潮中失业,他天天看创业故事,越看越焦虑,觉得自己永远比不上那些人。他后来反思说:“我当时不是没看见,而是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。”这点很重要。希望感不等于盲目模仿,而是要找到和自己匹配的可能性。否则,再多的榜样也会变成压力。
失败也可能成为希望的养料。某位企业家回忆说,他年轻时做过一个项目,失败得一塌糊涂,欠债累累。他几乎绝望。但就在最灰暗的时候,他看到同行里有人东山再起,靠改良模式重新翻盘。他才明白,失败不是没路,而是提醒你这条不通,要换另一条。正是这种“别人都能跌倒再爬起”的见证,帮他熬过了黑暗。几年后,他的公司真的做起来了。他说:“希望感不是成功给的,而是你在别人的失败和复原里,看见了自己也能再来一次。”
公开信息显示,哈佛大学教育学院2014年的一项长期研究表明,有明确榜样和路径指引的学生,学业完成率比缺乏榜样的学生高出两倍以上。这说明希望感的背后,是具象化的可能性,而不是抽象的鼓励。换句话说,希望感不是说“未来会更好”,而是“未来有路可走”。
如果说榜样和路径是希望的外部来源,那么内心的解释权则是希望能不能长久的关键。在一次对话里,我问一位坚持创业的朋友:“你为什么一直没放弃?”他想了想说:“因为我告诉自己,失败不是因为我不行,而是因为我还没遇到对的事。”这句话我记了很久。一个人能不能一直保持希望,取决于他如何解释眼下的困境。如果你解释为“我就是不行”,那希望感很快就会消失;但如果解释为“这条路不对”,那你就还有余地再试。
所以,当你觉得希望感快要消失时,可以做另一个小实验:给自己写三种解释。比如同样一场失败,你可以解释为“我没天赋”“方法错了”“时机未到”。把这三种写出来,再问自己哪一种解释更有建设性。大多数时候,选择第二或第三个解释,就能帮你找回继续尝试的勇气。
资料显示,剑桥大学社会心理学的一项研究提到,长期保持希望的人,并不是一帆风顺,而是习惯在困境中给自己一个合理解释。这种解释力,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肌肉。你训练多了,就能在风浪里站稳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,如何一直保持希望感?它不是凭空而来的幻想,而是持续学习、不断探索、不断看见别人做到,再把这种“可能性”移植到自己身上。它需要你身边有榜样,有可见的路径,也需要你有能力在失败后找到新的解释,不至于彻底绝望。希望感既来自外部的看见,也来自内部的解释。
一个朋友曾经这样评价:“希望感不是奢侈品,而是必需品。你没有它,就像走夜路没有灯。”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记住:别人可以,我们也可以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