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写给不敢、不会、不舍得休息的你:会休息,钱才能越赚越多,人生才能越活越值!
2025-09-23

一个朋友前几天和我说,她连续两周加班到深夜,好不容易熬到周末,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法真正休息。手机刷到凌晨,第二天浑浑噩噩,睡到下午,反而更累。她半开玩笑说:“我是不是天生不会休息?”这句话让我心里一震。不会休息的人,往往越努力越焦虑,越拼命越空心。问题是,我们这一代人里,这样的人太多了。你是不是也一样?忙到停不下来,不敢、不舍得、甚至不会休息?

其实,这并不是个个体问题,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。世界卫生组织在2022年的一份调查中提到,全球超过40%的人有“休息障碍”,他们不是不想停下,而是即便停下也无法获得放松。更有趣的是,《柳叶刀》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指出,过劳人群的生产效率,平均比适度休息的人群低18%。换句话说,不会休息的人,看似在拼命,其实效率更低、状态更差。这是个残酷的悖论:你以为透支是赚到了,实际上是亏本。

我想起十年前在北京合租的日子。那时候,我在一家小公司当编辑,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电脑前,晚上一点才回到出租屋。屋子里没有书桌,我常常靠在床头写稿。那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:年轻就是要拼命。直到有一天,我半夜突然胸口发闷,差点喘不上气,吓得打车去医院。医生叹了口气,说:“你不是病,是过劳。回去休息,比吃药更重要。”那一刻,我才意识到,原来所谓的奋斗,不该是把自己往死里逼。

但人总是要撞过一次南墙,才学会转弯。后来我试着给自己安排一点“无意义”的时间,比如下班路上故意绕远走一站,看街边小摊的灯光;比如周末不安排任务,只是窝在床上看一部老电影。起初心里有罪恶感,总觉得这是浪费时间,可渐渐地,我发现自己写东西更顺了,脑子也更灵光了。那种被补充的感觉,才让我真正明白:休息不是偷懒,而是充电。

这让我想到一个小实验,你不妨今天就做:把手机关机一小时,不去刷短视频、不回消息,就安静地坐着发呆,或者去楼下随便走走。你会发现,一小时后再回到工作,效率和专注力比之前高出不少。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在2019年做过一项实验,验证了“默认模式网络”的存在:当人处于发呆、走神的状态时,大脑反而会进行潜在的信息整合和创造性加工。这就是为什么你在洗澡、走路时,灵感反而会冒出来。

当然,并不是所有休息都有效。我的一位同事就踩过坑。她每次工作累了,就用疯狂追剧来放松,一追就是八小时。结果第二天更累,眼睛酸痛,脑袋混沌。她后来才明白,这是一种“假休息”。真正的休息,应该让大脑和身体切换频率,而不是换个方式继续透支。就像有句话说的:“刷手机不是休息,是另一种工作。”这就是休息的返工——表面上放松,实则更疲惫。

但我也见过一些人,真正做到了“会休息”。一个朋友在互联网大厂工作,每天节奏紧张,但他坚持每天下午三点去楼下花园走十五分钟。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,却让他成为部门里最稳定的人。别人在焦虑中耗散,他总能冷静应对。后来我问他秘诀,他笑笑说:“我不比别人聪明,只是我懂得什么时候停下来。”这句话很朴素,却让我久久难忘。

有时候,我们以为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赢家,但事实往往相反。剑桥大学在2018年的一项纵向研究显示,长期保持高强度工作而缺乏休息的人,职业寿命平均比规律休息的人短7年。这不仅是健康问题,更是人生格局的问题。因为不会休息的人,注定无法走远。

我越来越相信,休息的价值,远比我们想象的大。它不是为了奖励自己,也不是为了逃避生活,而是为了维持战斗状态。就像赛车,只有轮胎在最佳温度时,车才跑得最快;但再好的轮胎,也需要在跑几圈后停下来冷却。人也是一样,你不能等到快“废”了,才想起要休息。

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开始,那我建议试试另一个小实验:在每天的待办清单里,专门写上一件“无用的事”。比如泡一壶茶、打一小时球、听一张老唱片。这件“无用的事”,才是真正能让你活得有力量的事。因为钱可以再赚,任务可以再做,但人的精力一旦透支,是没法立刻补回来的。

休息的本质,其实是自我掌控。你能不能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你,不被外部评价绑架,而是顺着自己的心意停下来。你敢在周五晚上关掉工作群,安心看一场电影,这本身就是种底气。很多人累,不是因为做得多,而是因为心里老想着别人会不会觉得自己懒,会不会落后。可真正有力量的人,都懂得在该停的时候停下来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