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看了婆婆的手机,我终于明白,为什么很多家庭有吵不完的架
2025-09-23

那天我婆婆在厨房忙着切菜,锅里的油正噼里啪啦地响,她随手把手机放在了餐桌上。屏幕忽明忽暗,短视频自己在循环播放。我本没打算看,但余光扫过去的那一刻,愣住了。视频里,一个媳妇声嘶力竭地嚷着:你妈年纪大了,留着钱干嘛?反正以后都是咱们的,不如现在就给我们!镜头一切,老人双手颤抖地递出银行卡,儿子低着头,一脸无奈。结尾毫不意外,视频下方弹出一条老年保健品的购买链接。我忽然意识到,原来算法,不只是推销商品,它还在制造情绪,挑动关系。那一瞬间,我明白了,为什么那么多家庭,吵不完的架,根源往往不在家里,而在屏幕外。

我开始留意婆婆的手机,她的短视频推荐里,几乎全是“子女靠不住,只有钱才是真的”“媳妇不懂事,婆婆才受罪”的内容。转头看看我老公的手机,又是一堆“顶级家庭都是女人听男人的,强势的女人毁三代”的说法。轮到我自己的账号,刷到的全是“别人家老公”的系列,温柔体贴、随叫随到,永远比现实里的伴侣更完美。甚至连孩子的推荐页,都塞满了“穷人就不该生孩子”的刺耳言论。算法像一只无形的手,把我们每个人的心底缝隙撕开,再撒一把盐。婆婆觉得媳妇不孝,媳妇觉得老公不体贴,孩子觉得父母不该生自己。明明是一家人,却被推送的信息慢慢推到了对立面。

资料显示,2021年皮尤研究中心做过一项调查,超过六成用户认为“算法推荐加剧了社会的分裂感”。这不是空洞的观点,而是实实在在的家庭困境。想想看,你一天里多少次情绪波动,是因为看到了屏幕里的“别人”?老公没主动帮你收拾碗筷,你却因为刷到“别人家男人半夜炖汤”的视频而瞬间炸毛;孩子成绩一般,你却因为看了别人家十级钢琴的小孩而心生不满。现实没有变,是对比让人失衡。算法放大了落差,落差积累成委屈,委屈就变成了吵架的火药。

我想起一个朋友,她怀孕时整天被推荐“完美老公”的视频。视频里的男人下班跪地给老婆洗脚,凌晨三点爬起来煮面条。她看多了,再看自己老公只会窝在沙发里刷手机,心里满是怨气。有一天,她忍不住吵了一架,说:“你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?”老公愣住了,反问:“别人是谁?你见过吗?”这场争吵无解,因为她不是在和老公过日子,而是在和算法过日子。真正的生活里,老公每天接送她去产检,帮她换洗衣服,只是不够戏剧化,所以显得微不足道。可就是这些“无光”的细节,才是真正的爱。她后来慢慢意识到,短视频只是片段,日子却要一天天过。

人最容易被“对比”绑架。芝加哥大学一份心理学实验表明,人类对损失和落差的感受,比对获得更敏感两倍。也就是说,你刷到一次别人家老公的浪漫,带来的失衡,远大于你老公陪你散步时的温暖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明知剧情是假的,还会被气得睡不着。因为算法不是在告诉你世界,而是在放大你的心。

我试过一个小实验:那段时间我一看到婆婆的手机,就想立刻解释,告诉她视频里演的都是假的。但我忍住了,反而试着跟她一起看,看完后轻描淡写地说:“拍得挺夸张的哈,你要真遇到这样的媳妇,我肯定站你这边。”婆婆愣了一下,笑了,话题也就过去了。那一刻我明白了,解决算法带来的情绪,并不是一味反驳,而是用陪伴和理解,去抵消那份被煽动的孤独。短视频让她觉得“只有钱靠得住”,而我需要让她感受到“还有家人能靠得住”。

但这条路并不轻松。我曾经失败过。那天婆婆又看了一条关于“蠢媳妇”的视频,忍不住当面评论我一句“你们年轻人就是不懂事”。我一时火气上头,回怼了几句,结果演变成一场家庭大战。那一晚我才体会到,沟通如果带着情绪,就等于给算法补了一刀。事后我反思,真正该做的,不是和婆婆争辩对错,而是带她走出去。第二周我提议一起去菜市场,给她拎菜,顺便聊些家长里短。没有视频,没有算法,只有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。那天回家,她主动和我说:“你比视频里那些媳妇强多了。”我笑笑,没有解释,但心里松了一口气。

其实,这并非个例。很多人都在无形中,被算法的剧本改写了生活。媒体研究者卡斯·桑斯坦在《回音室效应》中写过,信息环境一旦被过滤,人会以为世界就是这样。久而久之,亲密关系也会被这种“单向放大”消耗殆尽。你以为你在和伴侣、父母、孩子相处,实际上你在和手机背后的逻辑相处。

所以真正的出路,不是逃避,而是学会主动选择。你可以今天就做一个小动作:当视频戳中了你,让你心里泛酸时,不妨果断点“不感兴趣”。你会发现,情绪稳定得多。再做一个实验:每天留半小时,不看手机,只是和身边人一起吃饭、散步、聊天。你会慢慢感受到,真实的交流,比算法的推送更能抚平心里的落差。

有人说,短视频给了人窥探别人生活的窗口。但我想说,真正值得我们用力看的,是餐桌上父母的皱纹,是沙发上孩子的笑脸,是卧室里伴侣的叹息。生活不是剧本,爱也不是台词。它们都很琐碎,很重复,很不浪漫,可它们真实。正因为真实,才足够坚固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