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永远不要跟认知不同的人沟通:认知的9个层次,你在哪一层?
2025-09-23

那天傍晚,一位中年男人独自坐在小城的桥头。河水缓缓流过,他盯着对岸的霓虹,心里涌上来一句话:为什么我说的,她总听不进去?他刚和朋友吵完架。争论不过是该不该回老家发展,可对方那坚定的神情,像一道厚墙,让他撞得头破血流。他突然想起孔子说过的一句话:言之不文,行之不远。但转念一想,即便自己再怎么斟酌言辞,对方也未必能懂。因为认知不在一个层次,沟通本身就是徒劳。

有人说,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鸿沟,不是贫富,不是距离,而是认知。当你站在低处仰望,你看到的是高墙;当你爬到高处俯瞰,你看到的是风景。可悲的是,大多数争吵,正是低处与高处的互不理解。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认知失调”,指的是人们遇到与自己想法冲突的信息时,本能地抗拒,甚至歪曲事实来保护自己。于是,哪怕你手里握着真理,递到对方面前,他也可能掉头而去。

这样的故事在生活里比比皆是。一个年轻人兴冲冲去创业,父母却死死拦着:“稳定最重要,别折腾。”他愤愤不平,觉得父母不懂;父母也委屈,觉得孩子不听。实际上,他们都没错,只是认知的阶梯不一样。父母的认知停留在“求稳”的层次,孩子的认知已迈向“突破”的追求。这不是谁对谁错,而是看见与未见的差别。

认知的九层,就像一座漏斗。底端的人只会凭喜恶判断世界,谁对他好,谁让他不爽,立刻划分敌我。他们像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里的王文革,愤怒到举刀,却最终把自己送进绝境。再往上一点,是墨守成规的人,他们最爱问:规矩是什么?怎样才算安全?可一旦规则改变,他们就手足无措。继续往前,是明白规矩局限的人,他们开始试探规则的边缘,才算真正学会了社会化。

认知的每一次跃升,都像换了一副眼镜。你原来看见的是模糊的,突然清晰;你原以为坚不可摧的,突然松动。比如有人曾总结过,现代社会最稀缺的不是金钱,而是注意力。一个人的注意力在哪儿,他的未来就会在哪儿。资源有限是冷酷的现实,但当你看清这一点,便不会再轻易抱怨“不公平”。正如经济学家赫伯特·西蒙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出,信息的爆炸会带来注意力的匮乏,而注意力将成为最珍贵的资源。这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,被验证得一清二楚。

但并非所有人都有勇气继续往上。很多人停在“是非”的层次,他们勤奋、拼搏,总想用对错丈量一切。可是他们很快发现,所谓的是非,并非永恒。历史常常证明,昨天的真理,今天可能就是枷锁。认知再往上一步,你会看到人的发展性。一个选择,一个努力,就能改变命运。董明珠就是如此,从30岁丧夫到格力董事长,她用自己的人生证明了:环境不是决定论,选择才是。

走到更高处,你会理解人性。你会发现,所有人的愤怒、执念、怨恨,不过是各自伤痕的延续。你不再责怪,因为你知道:众生皆苦。正如李诞说过的:“人间不值得。”听起来冷,但其实是提醒你放下执拗,把生活过轻松一些。而在最高的层次,是对生命意义的体认。那时候,你已经不急于赢得争论,不热衷证明谁对谁错,你只是安静地看待世界,心境澄明。

说到底,一个人在哪个认知层次,就会处在哪个生活状态。财富的拥有者,往往渴望智慧,因为他们有了行动的底气。只有知识却缺乏行动的人,多半与财富无缘。我们常常只盯着一条船,却忽略了那条河,更忽略了两岸的风景。宁向东教授说,出国读书的意义,不在书本,而在见识。这句话,看似反常,却戳穿了本质。学习本是为了开阔认知,若一味功利,只会错失真正的成长。

那么,我们能做什么?可以从一些小实验开始。比如,当你和别人意见不合时,不要急着说服。尝试问自己:他站在什么位置上?他的担忧是什么?写下来,你会发现,很多争执根本不是对错,而是立场差异。再比如,今天试着在朋友圈少发表一次观点,把时间用来读一篇不同立场的文章。可能你会烦躁,甚至觉得荒唐,但这是打破认知边界的第一步。

当然,这个过程免不了失败。我就曾在一场辩论里,硬生生把自己逼到孤立。那一刻,我意识到,不是观点不够锋利,而是我没有看到对方的处境。返工之后,我学会了先听,再说。后来效果完全不同。原来,认知的成长,不是知识的堆积,而是角度的切换。

外部的证据也提醒我们:认知差距真实存在。剑桥大学在2018年的一份研究中发现,人们在对复杂社会问题的理解上,往往依赖自己的认知层次,难以接受超越现有认知的解释。这就是为什么沟通难以跨越深渊。换句话说,认知低的人不是不想听,而是根本听不懂。此时,强行沟通,只会变成争吵。

所以,那位桥头的男人,或许并不需要执着于和朋友辩个输赢。他真正该做的,是问自己:我在哪个层次?我是否愿意再往上一步?因为人生的困境,多半不是别人给的,而是认知的天花板。你若突破,天地自宽。

遗憾的是,很多人直到生命尽头,也没能等到那一天。他们困在红薯的争执里,困在规则的恐惧里,困在是非的泥潭里。正如一句古话所说: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空出来心,才能生出新的光亮。也许答案未必立刻出现,但愿我们都能,从认知的漏斗里爬出来,不做困井的青蛙,而是在更高的风口,看见更辽阔的天地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