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困?你的问题可能是糖吃太多了
2025-09-23
他趴在工位上,眼皮像灌了铅。午饭不过是一碗牛肉盖饭,外加一瓶冰可乐,本以为能顶起下午的劲头,结果才刚两点,困意就像潮水一样把他拍倒。那一刻,他心里冒出一个疑问:为什么每天都这么困?
这不是个案。你会发现,地铁上打盹的人越来越多,开会时偷偷撑着脑袋的人也越来越多。可他们并不是没睡觉,而是身体在被某种东西拖着往下坠。答案其实很直接——糖。
糖是一把温柔又狠辣的刀。喝下那瓶冰可乐的瞬间,血糖值直线上升,脑子里分泌多巴胺,整个人短暂亢奋,好像按下了加速键。可等到胰岛素猛地分泌,把血糖压下去,你就瞬间掉进低谷,眼皮合不上,情绪焦躁。医学上有个词叫“反应性低血糖”,疲劳、困倦、头晕、恶心……都是它的影子。
美国疾控中心在2021年的一份公开数据里提到,低收入群体更容易摄入过量糖分,因为廉价的加工食品里糖多得惊人。结果是,糖尿病和肥胖率在这些群体中持续攀升。这并非美国独有,中国的餐桌也在复制同样的轨迹。
那天,他在和医生对话。医生问:“你是不是经常上午提不起劲,下午又困得不行?”他点点头。医生叹气说:“你不是缺觉,是血糖坐过山车。”
想要摆脱这种恶性循环,得先认识糖的伎俩。糖不只存在于点心和饮料里,米饭、面条、白面包,都会迅速分解成葡萄糖,推高血糖值。尤其是液体糖分,像可乐、果汁,几乎不经过胃部停留,就直接冲进血液,打破平衡。
有人尝试过一个小实验:戴上动态血糖仪,记录自己一日三餐后的血糖曲线。结果惊人。早上喝了一杯橙汁,血糖飙升到8.2mmol/L;中午一碗拉面,达到7.9mmol/L;晚上啤酒加烧烤,更是突破9。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短暂的愉快后,是长时间的低落和困倦。
如果你愿意今天就做个尝试,那就从午饭开始。把吃饭顺序调换一下:先吃蔬菜,再吃肉类,最后才动碳水。哪怕还是同样的一碗米饭,你会发现,饭后困意会轻不少。这是因为纤维和蛋白质延缓了糖的吸收,让血糖上升不再那么猛烈。
可并不是每次尝试都能成功。有位朋友坚持了三天,结果第四天控制不住,买了一块大蛋糕。吃下去的那一刻,他又感到熟悉的幸福,嘴角忍不住上扬。但一小时后,他在工位上昏昏欲睡,打了个盹差点错过汇报。那一刻,他才明白,这不是意志力不够,而是糖在操纵。于是他返工,开始改为在办公室备坚果。饿了的时候抓一小把,既不影响血糖,又能续上能量。
其实,这些方法并不新鲜。日本医生牧田善二早在《饮食术》里就强调过:控制血糖是健康管理的核心。多吃肉和蛋白质不会直接让你发胖,真正让人堆积脂肪的,是糖类。而更隐蔽的是,糖带来的短暂愉悦会让人上瘾,就像毒品一样。
也有人通过一点点小动作改变了状态。一位同事开始坚持“饭后百步走”,哪怕只是公司楼下绕两圈。一个月后,他惊讶地发现,饭后困倦感明显减轻,体重还轻了两公斤。轻微运动帮助血糖稳定,这是科学证实的效应。
当然,控制糖,并不意味着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。关键是量与时机。早餐可以吃点水果,但要整颗慢慢咀嚼,而不是榨成果汁。晚餐尽量减少碳水,因为睡前身体几乎不会消耗,只会转成脂肪储存。若实在嘴馋,可以选择饭后散步,把糖消耗掉。
责任感的现场往往最有说服力。那天,一位公司高管在例会上对团队说:“我查过我的体检报告,糖化血红蛋白偏高。如果连我自己都不重视饮食,还怎么要求大家高效?”他摊开报告,数据触目惊心。那一刻,沉默比任何口号都有力量。
生活中的困倦,大多数并不是身体懒,而是被糖绑架。我们以为一块巧克力、一罐咖啡能救场,其实是把自己推向更深的泥潭。与其追逐短暂的极乐点,不如尝试一点点调整,让血糖保持平稳。
或许答案并不在远方,而在今天午餐的一口饭。你是想吃到亢奋的一瞬间,还是想要整段清醒的下午?这选择,其实就在自己手里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