谌利军逆转夺冠!从特困家庭走出的奥运冠军:人生再多坎坷,强者从不倒下
2025-09-23
七月的东京,举重赛场的空气沉闷得让人窒息。男子67公斤级的比赛进入最后关头,中国选手谌利军落后11公斤,看台上的观众已经有人摇头叹息,解说席一度压低了声音,似乎不忍再猜测结局。杠铃静静地躺在那儿,像一块冷冰冰的铁,却承载了他多年压在心头的一口气。187公斤,所有人屏住呼吸,他猛然发力,稳稳站起。裁判的白灯亮起,全场沸腾。总成绩352公斤,创造了奥运会纪录。他赢了。站在场边,他终于忍不住泪水,说:“这些年不容易,一直憋着口气。”
那口气,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憋到今天。五年前,他因抽筋被迫弃赛,痛苦地走下舞台。彼时没有人知道,他背后背着怎样的家庭困境,也没有人能想象,一个来自湖南安化山村的孩子,凭什么还能一次次站起来。
谌利军的故事,要从那个偏僻的小山村说起。湖南省安化县东坪镇杨林村,蜿蜒的山路常年湿滑。1980年代,这里是典型的贫困村。谌利军的父亲入赘随母姓,靠跑货运为生,能轻松抬起五百斤货物,被村里人称作大力士。正是这份魁梧,让人把目光投向了他的儿子。十岁的谌利军,本该坐在课堂里念书,却因为父亲的体格和教练的推荐,被带进了举重训练场。母亲起初反对,怕孩子太瘦小,怕练坏身体。但看着儿子眼里的渴望,她还是点了头。
一年后,噩耗袭来。父亲突发脑癌,卧病在床。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下,年迈的奶奶、常年抱病的弟弟,全靠母亲一人支撑。她白天在工厂打工,一天四十块,晚上还要照顾病人和孩子。那时的谌利军,想过放弃。他偷偷回到山里帮母亲打工,心里想着:再苦也不能让母亲一个人撑。
可他的教练追了过来,租着拖拉机,等到天黑,才把他从山里拉回体校。母亲咬着牙劝他:“你是块料,不能半途而废。家里有我撑着。”就是这句话,让谌利军重新举起了杠铃。
家庭的困境没有缓解。2012年,父亲和叔叔先后去世,母亲和奶奶哭成泪人。但为了他,母亲撑起三份工,日夜奔波。奶奶年迈,却始终坚持为孙子祈福。她说:“孙子要比赛,我不能倒。”
2013年,谌利军第一次拿到世锦赛冠军。2015年,他又打破世界纪录。但这些荣耀之外,记者走进他老家的时候,看到的是裸露的水泥墙,裂开的痕迹,透风的窗户。家里唯一像样的电器,是他赢得世界冠军后送回去的冰箱。村干部说,他家是特困户,早已债台高筑。他挣来的奖金,大多用来还债。
困境不仅来自家庭。2016年里约,抽筋让他痛失金牌,痛哭的画面刺痛了无数观众的心。那一夜,他或许想过退路。可退路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多年苦练付之东流,意味着母亲的打工无以为继,意味着所有人失望的眼神。于是,他又回到杠铃前。
更残酷的考验在等着他。2020年10月,一场比赛中,他手臂肌腱断裂,伤口缝了十几针,留下十五厘米的疤痕。对举重运动员来说,这几乎等于宣判死刑。奥运前不到一年,他要么彻底康复,要么再次倒下。很多人担心历史重演。
他却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,继续训练。他说得不多,只在私下里对身边人说:“再试一次吧。”训练的痛苦无人知晓,肌肉撕裂的疼痛,深夜汗水打湿的床单。母亲劝他别拼了,他只回答:“妈,我还有一口气。”
这种执拗从小就刻在骨子里。益阳体校的旧教练场,曾经只是锅炉房改造的,夏天闷热,冬天刺骨。别的孩子抱怨,他一句话不说,反复练到深夜。有人说他内向,其实那是把所有情绪都压进了杠铃里。他唯一的“任性”,是每次失败后,第二天一定回来比昨天做得更好。
他的人生,几乎就是一连串失败与返工的循环。被父亲的病打击过,逃过;被伤病击垮过,哭过;被生活压弯过腰,也想过放弃。但每一次,他都被母亲一句话拉回:“你不许倒下。”
东京赛场上的那一刻,所有的坎坷都凝固成一个动作。杠铃高举过头,他稳稳站定。所有人看到的是冠军,看到的是纪录。可他自己知道,那一刻,他举起的不只是铁,还有整个家,还有母亲和奶奶撑起的那些年。
他赛后哭了,说:“这些年不容易,一直憋着口气。”那口气,是少年时不敢言的痛,是里约赛场的遗憾,是肌腱断裂的挣扎,也是母亲三份工支撑的执拗。
真正的强者,不是从未跌倒,而是跌倒无数次,仍然能爬起来。谌利军的人生,正是这样一部注脚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