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教培行业到底有什么问题?这位权威专家真敢讲!把“教育内卷”的真相说透了
2025-09-23

黄昏的教室里,灯光早已亮起。一个初三学生趴在桌上,眼睛盯着数学卷子,眼神却空洞。他已经连续补了三周的课,周末和假期全数奉献给了培训班。母亲在门外等着,手里攥着刚付完的学费收据,心里想着一句话:不能输在起跑线上。可她并不知道,孩子心里那根弦,已经快要绷断了。

这样的场景,在多少家庭里上演?有人说,教育就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,家长是后勤部,孩子是前线兵。可真相往往更残酷:兵疲马乏,后勤也早已入不敷出。教育内卷成了所有人都在参与的困局。

资料显示,中国的校外培训行业在2020年前后规模高达万亿,几乎与义务教育体系并肩而立。光是K12培训,就有超过八百万从业者,远超小学教师人数。培训班如同影子,紧紧跟着学校,甚至反客为主。

那天,我在和一位教授对话。他直言:“教培行业的问题,不在于培训本身,而在于制造焦虑。焦虑是他们的生意经。”这句话刺耳,却是一针见血。

为什么焦虑能被卖得这么贵?因为教育在很多家庭里,是唯一的向上通道。人们相信学历是改变命运的船票,于是所有家庭都一窝蜂挤进补习班,把孩子推到赛道的最前面。可讽刺的是,越是人人都挤,船票越贬值。

这并非新鲜现象。社会学里早有“剧场效应”的说法:本来大家都坐着看戏,前排有人站起来,后排不得不全体起立。教育内卷就是这样的剧场,站得最累的,其实是孩子。

有人提出过一个小实验。把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组,一组上各种培训班,一组不额外补习。三年后成绩差距并没有拉开太多。反而补习组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厌学情绪。教育部在2018年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提到,过度培训会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,甚至导致心理问题。事实摆在那里,却依旧挡不住无数父母蜂拥送娃。

在现实中,失败和返工的故事比比皆是。一个朋友花了十几万给孩子报了国际课程班,结果孩子压力过大,成绩反而下滑。她不得不退课,转而请心理医生帮孩子重建学习兴趣。她感慨说:“钱能再挣,孩子的心态一旦垮掉,很难补回来。”

教育的本质,本应是帮助人发现兴趣和潜能,而不是将人推入单一的竞技场。可为什么我们越走越偏?原因之一,是学校制度的等级化。重点学校、学区房、掐尖招生,把均衡教育变成口号。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: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严格禁止择校和考试,真正做到就近入学。学生补习多为艺术、体育,几乎没有学科性的军备竞赛。

再看看我们身边。重点学校依旧掌握最优教师资源。教师不流动,差距就无法弥合。2016年教育部就出台过教师轮岗的要求,可真正落地的地方寥寥无几。谁来背书?谁来推动?没有明确的责任现场,改革就会被利益集团悄然抵消。

教培行业的疯狂,也与资本裹挟分不开。学区房、民办校、名师班,背后无不是利益链条。衡水模式扩张到外地,一年就能打败当地名校,靠的不是教育理念,而是重金挖人、掐尖招生。这样的学校,是企业,不是教育。当地家长看似得了便宜,实则整个区域教育生态遭到破坏。

有人会问,那家长就一点错没有吗?显然不是。微信群里的献花文化,就是家校关系畸形的缩影。老师一句话,家长一片“老师辛苦了”,生怕自己少说一句,孩子就被冷落。这种病态的家校互动,本质上也是焦虑的投射。台湾地区的做法却简单:学校只在家长会上通知情况,教师的专业权威不可替代,不会时时刻刻绑架家长的心。

如果说体制的问题需要改革才能解,家庭的问题却能从今天做起。有人尝试过另一种小动作:每天放学后,让孩子自己选择一小时的兴趣活动,不是刷题,而是画画、踢球、下棋。结果一个学期下来,孩子的专注力反而提升了,成绩稳中有进。这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。

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什么?是幸福。周国平说过:幸福就是找到你喜欢的事,把它变成职业。八小时内幸福,八小时外也幸福。可是,当教育只剩下分数和排名,幸福就成了奢侈品。

未来的不确定性已是定局。人工智能、自动化正在淘汰大批“稳定职业”。会计、翻译、银行职员,岗位消失得比想象中更快。与其死守名校文凭,不如培养孩子的应变力、沟通力、创造力。OECD的数据显示,芬兰、德国等国有七成以上的高中生选择职业教育。他们未必人人当科学家,但大多数能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,获得体面的生活。

教育,不该只是一条独木桥。它应当是宽阔的河道,有无数条航线。有人适合远航,有人喜欢近岸,有人擅长捕鱼。重要的是,孩子自己能选,而不是被裹挟着跑。

一位父亲在孩子的毕业典礼上说:“成绩只是数字,人生才是真正的考卷。别怕慢,别怕绕,找到属于自己的路,比任何排名都珍贵。”这句话,比任何鸡血都更有力量。

教育的困局,并不是没有解法。真正的关键在于,我们敢不敢把目光从短期的功利挪开,敢不敢接受每个孩子都不同的事实。只有当教育回到公平与幸福的初心,所谓的内卷才会慢慢松开。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