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唐:后悔30岁时没干这些事
2025-09-23
三十岁是个奇怪的年纪。你回头望,觉得自己还年轻;往前看,却又常常心慌。有人在办公室里熬夜到深夜两点,心里默念“等熬过这一阵就好”;有人在商场里望着橱窗,盯着那件想买却不舍得的衣服,暗暗说“等我赚够了钱再说”;也有人在家里的餐桌边,看着父母已经斑白的鬓发,却依旧低头刷着手机,不敢直视那双期待的眼睛。三十岁,最怕的不是没钱没房没成就,而是回头时,发现很多重要的事已经错过,再也补不回来。
冯唐五十岁时说,他后悔三十岁没做的事,比他得过多少成就更能让人记住。这句话击中无数人。因为每个人心底,都藏着一些“如果当初”的遗憾。只是多数人,没勇气说出来。
他提到的第一件,是交两三个无用的朋友。在功利心强烈的环境里,朋友往往等于资源,等于人脉。但真正给我们滋养的,恰恰是那些“没用”的人。他们不会帮你升职,不会替你解决麻烦,却会在你深夜失眠时,陪你喝一杯闲酒,聊点和名利无关的琐碎。一个朋友说过,他年轻时认识了一个诗人。那人没钱、没地位,甚至常常“借酒浇愁”,但他却让自己第一次意识到,生活不仅是KPI和考核表,还有月亮的暗面和湖水的安静。这样的朋友,或许一生只需两三个,却能在关键时刻把你从功利的牢笼里拉出来。
另一件,是培养一个无用的爱好。很多人到三十岁,爱好都被工作挤没了。问起最喜欢做的事,回答往往是“睡觉”。可一个完全无用的爱好,才是灵魂的避难所。画画、写诗、养花、做陶,这些看似与事业无关,却能让人在失意时重新找到秩序。哈佛大学有一项关于幸福的研究,持续了75年,结论是:兴趣和社交,比财富更能决定一个人晚年的幸福感。爱好没法给你带来升职加薪,却能让你在孤独和无常面前,多一点抵抗力。
还有,去一个永远成不了景点的地方旅行。大多数人旅行,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。而真正的旅行,是让自己慢下来,和时间对话。冯唐说他常去的三个地方,一个是故乡,一个是燕园,一个是医大解剖楼。故乡让他记住慢,燕园提醒他智慧,解剖楼让他直面死亡。死亡不是禁忌,而是最好的清醒剂。很多人到了三十岁,拼命往前跑,却从不敢直视终点。可只有记住生命的有限,才会明白哪些事真的值得做。
他还说,要收藏两三件不会升值的旧东西。一件穿了多年的睡衣,一箱朋友的来信,几十本小小的札记。这些东西放在资本市场上不值钱,但对个人而言,却是生命的坐标。我们常常热衷于收藏可以升值的物品,却忽略了那些和自己一同老去的陪伴。
爱过一个不可能在一起的人,也被他列入清单。年轻时,我们都觉得爱情的结局,必须是走到一起。可有些爱,就是要停留在想象里。它未必完美,却在心里留下光亮。正如歌德说过:“人类最宝贵的财富,是未完成的爱情。”不被柴米油盐消磨的爱,或许才是真正让你记住青春的印记。
和爱的人,而不是有用的人消磨时间。这句话看似简单,却最难做到。年轻时我们总觉得,要和对自己“有用”的人打交道,才不浪费时间。和领导吃一顿饭,和客户喝一杯酒,都比和家人待在一起更“有价值”。可等到失去才知道,人生真正的幸福感,不在于身边有多少资源,而在于和爱的人度过了多少时光。
他还提到一些很生活化的小动作,比如穿一件青春期不敢穿的衣服逛街,写一部永远没希望出版的小说,遇到困境时干脆睡一觉。甚至是在电梯里,帮别人按下要去的楼层。看似微不足道,却是生命的缝隙里,最真实的温度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他也提到过失败。比如曾经想坚持在饭桌上不看手机,但没做到。那种遗憾,比没读过几本书更让人刺痛。因为和父母的饭局,是一次少一次。试图返工,却再也返不回去了。这提醒我们,三十岁时忽视的小细节,往往就是五十岁时最想追回的东西。
外部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。牛津大学2020年的一份调查显示,大多数人五十岁之后最大的遗憾,不是没挣够钱,而是忽略了亲密关系。和父母缺乏陪伴,和孩子缺少交流,和爱人缺乏真诚对话,这些遗憾一旦形成,几乎无法弥补。
或许有人会问,这些事看起来都“无用”,为什么冯唐却在五十岁时反复强调?答案很简单。所谓无用,恰恰是人生的根基。它们不能直接带来财富,却能带来幸福和厚度。真正的强大,不是追逐更多的“有用”,而是在无常中依然能安放自己。
你也可以做个小实验。今天回家,放下手机,和父母聊一次天,哪怕只有十分钟。或者在周末,买一束花插进瓶子,不为别人,只为自己。你会发现,这些微小的改变,比加班到深夜更能带来真实的满足。
三十岁不是终点,而是拐点。有人在拐弯处加速,结果失控;有人放慢脚步,反而看清路。冯唐说,他愿意在五十岁时,把这些话送给三十岁的自己。其实,也是送给我们每一个正迷茫的三十岁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