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敏洪新东方内部演讲:优秀的人具备的8个特点,大部分人两个都做不到
2025-09-23
雨后的校园,梧桐叶滴着水,一群年轻老师聚在走廊里闲聊。有人笑着说:“俞敏洪刚才在礼堂的演讲,你们听了吗?他说优秀的人有八个特点,大部分人连两个都做不到。”笑声过后,空气里留下了一丝凝重。大家心里都在盘算:那我到底算哪一种?
优秀这个词,听起来像是遥远的高台。可当一个过来人把它拆解成八个具体的动作时,你会发现,它既近在咫尺,又难如登天。因为它并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,而是穿插在每天的细节里。
比如说对生命的热爱。俞敏洪讲到,一个真正优秀的人,会在早晨推开窗时,感受到太阳升起的欣喜;也会在阴天来临时,安静接受雨水的馈赠。这不是诗意,而是一种底层心态。他说得直白:成熟的标志,是能坦然承受生命中的苦难,把它们当作必经的成长路径。孟子那句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”,听起来古老,却在今天依然刺耳。因为大多数人面对打击的第一反应,是抱怨。可是优秀的人,在抱怨卡口就停住了。
这话让我想起一个朋友。他创业失败,赔光积蓄,本可以怨天尤人,但那天见到他,他反而背着相机去公园拍照。他笑说:“不赚钱的时候,至少能赚点风景。”这不是装出来的豁达,而是一种生存本能。能不能继续热爱生活,其实决定了你能不能从废墟里站起来。
另一个特征,是对工作的专注。俞敏洪反复强调,“工作着就是幸福的”。这句话在今天听上去刺耳,因为太多人把工作当成负担。可细想一下,一个人要是没有任何专注的事业,日子其实更空。有人试过裸辞,幻想无所事事的美好,可两周后就焦虑得彻夜难眠。他才发现,工作不是剥夺自由的牢笼,而是让灵魂有支点的梁柱。
这里有个小实验,不妨今天就试试。哪怕你对工作心生厌倦,也给自己定一个三小时的时段,全情投入地做一件小事,不看手机,不刷短视频,像在解一道复杂的谜题那样专注。你会惊讶于那种被时间遗忘的沉浸感。优秀的人,就是把这种沉浸变成常态的人。
说到得失,很多人都栽在这一关。钱、名声、地位、奖项,得到了欢喜,失去了愤恨。可人生哪有那么多恒久的拥有?俞敏洪提到,有的企业家已经有了上百亿,还要动歪脑筋去做假账,只因为无法接受“失去”。他说,新东方的财务最轻松的一点,就是不做假账。得到时当作礼物,失去时学会放手,这才是长久的心安。
我认识一个女同事,升职名单里没有她,她难过到失眠。可半年后,她调去了另一个部门,反倒遇到更适合的机会。她后来感慨:“幸好那次没升,不然我就困在原地了。”这就是得失的悖论。你以为的损失,往往是另一种转机。
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,更能检验优秀。一个再聪明的人,如果不在乎别人的感受,迟早会被孤立。俞敏洪说过,在新东方被辞退的人,除了能力不行,就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他共事。表面上你强势能干,实际上你破坏了周围的生态。这话听起来扎心,却真实得不能再真实。
我见过一个典型案例。一个男老师业务能力极强,但说话刻薄,不顾同事感受。最后他的团队把他孤立,领导也没办法,只能劝他离开。他自己觉得委屈,却没意识到,真正的问题不在业绩,而在人心。牛根生那句话:“嘴巴不好,就是你这个人不好。”说的就是这种境地。
至于成就感和荣誉感,谁都想要。关键是,别把它变成贪欲。一个人因为奖项而开心,是动力;因为奖项失去而崩溃,是执念。俞敏洪提醒过,他的孩子即便没拿第一,也应该为比上次更好一点点而骄傲。优秀的人追求荣誉,却不会被荣誉奴役。
还有学习这一条,几乎是所有人心知肚明却做不到的。他当场调研,一年能读二十本书的人不到百分之五。讽刺吧?在教育机构的人,自己都不学习。可成长从来没有替代品,读书、旅行、和人交流、向师长请教、自我领悟,每一样都不能少。
我建议大家也做一个小动作:今天就去书架或手机书城,挑一本真正想读的书,哪怕每天只读十页,坚持三个月就是一本。很多人抱怨没有时间,可你看短视频时刷掉的两个小时,足够你看几十页了。优秀的人不是比你聪明,而是把时间切给了成长。
说到性格,真诚和阳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没有人愿意和心怀鬼胎的人打交道。你可能以为深沉就是力量,但更多时候,坦率才是力量。新东方甚至要设计人格测评,把阴暗的人直接挡在门外。因为阴暗会传染,像霉菌一样扩散,破坏的是整个组织的空气。
而最后那一点,别太把自己当回事,看似轻描淡写,其实是最难的。人一旦有点成绩,就容易膨胀。俞敏洪说,他到今天依然提醒自己只是个普通人。真正的优秀,不是站在山顶的自我陶醉,而是随时能蹲下来看清脚下的路。
这些特征里,哪怕你做到两条,你已经比大多数人优秀。但难点就在于,这不是课堂上的选择题,而是每天的生活。你要在疲惫时依然保持热爱,要在诱惑面前依然守住边界,要在成功时依然记得谦卑。
遗憾的是,很多人直到跌倒,才明白这些话的分量。幸运的是,这些话今天就能用,不需要等到失去才后悔。去试一试那两个小动作:一次专注的投入,一本坚持的书。失败了也没关系,再返工一次,直到它变成习惯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