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事无成,是因为你第一步就错了
2025-09-23

那天我坐在火车站的长椅上,看着一对年轻人背着沉重的行李,急匆匆奔向检票口。男生气喘吁吁地说:“早知道该早点出门的。”女生没吭声,只是低下头,看着自己脚下踉跄的步伐。那一瞬间,我忽然想起身边太多人,他们也像这样,总是把第一步走错,然后一路跌跌撞撞,最后说自己一事无成。可真的是“努力不够”吗?我觉得更深的答案是:你起点就偏了,方向就歪了。

很多人以为做成一件事靠的是拼命,靠的是加速,靠的是比别人更辛苦。可资料显示,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一份关于项目管理的研究就指出,决定一个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,并不是投入了多少资源,而是“初始定义是否正确”。换句话说,第一步走偏了,你越努力,只会越快撞墙。

我见过无数这样的故事。朋友阿杰在2020年疫情后辞职创业,想开一家咖啡店。他盘算得很美:小资氛围、社区文化、下午茶客群。结果呢?选址在一条写字楼旁的小街,周边上班族都是赶时间买奶茶,没人愿意慢慢坐下来喝咖啡。三个月后,他说:“我每天比打工时还累,可账本越来越冷。”我问他:“当初为什么选这里?”他说:“租金便宜啊。”第一步的判断,只看见了便宜,却没看见需求,错了就是错了,后面再快也无济于事。

你以为是时间问题,其实是方向问题。你以为是坚持问题,其实是选择问题。这个道理早在《孙子兵法》里就说过:“善战者,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。”意思就是,真正的高手,不是先冲,而是先确保自己站的位置不会输。

可是现实里,大多数人做事的逻辑恰恰相反。他们喜欢先兴奋,再着急,然后一头扎进去,直到精疲力竭才发现:“原来不是这条路。”就像有人每天嚷嚷着减肥,从不去想饮食和作息,第一步直接是办了健身房年卡。结果三天打卡,两周消失,年底账单躺在抽屉里讽刺着自己。

有意思的是,这种“错的第一步”往往还带有某种甜头。因为它让你觉得自己“已经开始了”。就像有人打开笔记软件,列了十条计划,兴奋感爆棚;有人买了几本书,发个朋友圈,立刻得到点赞和夸奖。可这些并不代表你真正往前走了,只是给了你一种错觉。哈佛心理学教授约翰·巴尔在研究中就指出,光是公开说出一个目标,就会让大脑提前释放多巴胺,好像任务完成了一半。于是很多人被这种虚假的满足感绑架,原地踏步,还以为自己在前进。

要打破这种错觉,最简单的小实验是:把你要做的事情写下来,不要写“我要学英语”,而是写“明天早上7点起床,背10个单词”。第二天,你对照清单,真做到了,才算是第一步。如果没做到,至少你知道问题在哪里,是起不来,还是方法太大。这样的小动作,立刻能帮你分辨“想”与“做”的差别。

但我们必须承认,就算有人真的踏出第一步,也常常会失败。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教训。前年我开始录播一档音频课程,起初觉得容易:稿子现成,嗓音也行。可第一次录制后发现,文字表达和口语完全不同,录出来的声音尖锐生硬。那一刻我才意识到,我以为的基线,其实根本不存在。于是不得不返工,从头学发声技巧,花了三倍的时间。那种返工的痛苦,让我刻骨铭心。第一步的判断错误,逼着我重来一次,代价比慢下来还要大得多。

所以,为什么说一事无成是因为你第一步错了?因为第一步就像是盖房子的地基。方向对,基线稳,你慢一点都没关系;方向错,地基歪,你再拼命,也只会坍塌。

有人问:“那我怎么知道第一步是不是对的?”答案其实不复杂。你要先想清楚三件事:别人能从中获得什么,你自己能获得什么,时机是不是合适。如果其中一个答案都模糊,那你就该停下,而不是继续往前。比如子弹短信的故事,它的产品再快也没用,因为社交的赛道,早已被微信封死了。

第二个小实验是:给自己设一个“试错预算”。比如你想尝试写公众号,那就告诉自己:“我先写十篇,如果数据始终没起色,就停。”这十篇就是预算,让你知道自己是试水,而不是上来就孤注一掷。很多人一事无成,是因为一开始就把试错和终局混为一谈,结果第一步就是悬崖。

说到底,第一步错在哪里?一是急,二是盲。急让你不想等,盲让你看不见。解决的方式并不是“放弃行动”,而是“先慢半步”。慢半步不是懒惰,而是确认方向,确认基线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:“做中学,学中做。”关键是你得做对那个起点。

这让我想起另一件事。我的一个学妹,毕业后很想做自媒体,结果她没有立刻开账号,而是先去几家MCN实习。她说:“我先弄明白他们怎么赚钱,再决定自己要不要做。”一年后,她确实自己做号了,但那时她手里已经有了一些资源和方法,起步不高调,却稳扎稳打,如今粉丝超过百万。她第一步不是“开号”,而是“理解”,所以后来走得比很多人更远。

我们习惯把成败看作运气,其实很多时候,差别就在第一步。有人在错误的起点跑得飞快,最后累倒在路边;有人稳稳站好,哪怕走得慢,却能走到终点。

一事无成,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,而是因为你努力错了方向。真正的智慧不是拼命奔跑,而是先问自己:“我站对了吗?”
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