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好意思,你很难赚到我们中年人的钱
2025-09-23
夜色里,一家商场的灯光还亮着,但人群已经散去。几个年轻人手里拎着奶茶和盲盒,边走边笑,兴奋地讨论着下一次新品发售。而在不远处,一个中年男人抱着孩子,另一只手拎着一袋蔬菜,匆匆往停车场走去。他没停下脚步,更没有去看那些橱窗里的潮牌。他嘴里只嘀咕了一句:别闹了,明天还得早起上班。
这就是现实的分水岭。年轻人是消费的主力,中年人是消费的真空。很多商家看似盯着中年人的钱包,其实多数都会败下阵来。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——中年人的钱,并不属于自己。
这一点,在任何一个真实的场景里都能找到答案。你去看看餐馆,桌边最热闹的往往是大学生和刚工作的年轻人,他们能喝、能闹、能刷卡。中年人呢?要么在陪客户应酬,脸上带着勉强的笑,要么干脆已经拒绝这种场合,转身回家。朋友聚会更是尴尬,刚坐下没多久,就有人起身说:“我得去接孩子了。”留下的人,也没多久就沉默下来,喝一杯啤酒都显得勉强。不是不想玩,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体力的下滑,心力的透支,早就把消费的欲望磨掉了。
资料显示,中国中年群体平均睡眠不足7小时,慢性病的早期症状在40岁以后快速增加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胆固醇偏高,这些词仿佛成了饭桌上的常客。既然身体早已亮起红灯,他们怎敢像年轻人那样胡吃海喝?餐桌上的硬菜点得少了,酒杯里的酒斟得浅了,连应酬都变得公式化。能省的就省,能避的就避。消费,从热闹变成了克制。
更关键的是,观念已经彻底变了。年轻人喜欢冲动,喜欢为情绪买单,一时兴起可以排几个小时的队买一杯奶茶。可中年人不同,他们早已进化成最彻底的实用主义者。买东西之前,必问三个问题:真有用吗?值这个价吗?比别人便宜吗?这三个问题一出,绝大多数花哨的营销手段当场破功。盲盒、公仔、联名款……在他们眼里,不过是年轻人买个热闹的玩意儿。中年人的钱,只花在刀刃上。
我曾见过一场典型的对话。在和几个朋友喝茶时,话题扯到潮玩盲盒。有人解释那是“完成收集任务的快乐”,结果一个大叔直接怼回来:“他们团不团聚,关我屁事?”这不是冷漠,而是再普通不过的中年逻辑。他们懂得精力有限,钱更有限,把资源投在虚头巴脑的东西上,不如换成实打实的保障。
这种转变,也反映在奢侈品消费上。波士顿咨询公司曾做过一份报告,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,超过一半是年轻人。而更有钱的35到55岁群体,却对奢侈品热情寥寥。不是没钱,而是没必要。到了中年,社交圈已经稳定,谁是怎样的人早有定论。再贵的手表、再新的包包,也改变不了一个人在圈子里的位置。真正能体现价值的,不是外在的物件,而是文化资本。你能读懂一本《经济学人》,你能用独立的思考去判断国际局势,这才是圈子里稀缺的竞争力。
这背后有个有趣的逻辑:财富可以侥幸获得,但文化资本只能靠时间积累。中年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,所以不再追逐那些一掷千金的炫耀,而是悄悄把精力投到长远的筹码上。比如学习,比如孩子教育,比如健康管理。表面看,他们吝啬得要命;实际上,他们把钱放进了未来的保险箱。
有人会说,那中年人真的什么都不花钱了吗?其实不然。他们依旧花很多钱,只是花在你看不见的地方。教育培训、医疗保险、投资理财,这些账目才是真正的大头。一份数据显示,2022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规模超过3万亿元,其中贡献最多的正是中年家长。每个月的补习班、特长班、家教费,如流水般滑走。你若以为这是消费,那就错了。在中年人的心里,这是投资,是防御,是为孩子未来铺路。
这点延伸开来,你就能理解:为什么商家抱怨中年人“不好伺候”。他们的谨慎,他们的算计,其实都来自安全感的匮乏。年轻时花钱,是为了满足自我;中年时花钱,是为了抵御风险。他们的钱袋子不是关死了,而是被换了一个方向。商家看不见的地方,才是他们真正的花费。
这里不妨做一个小实验。如果你身边有中年朋友,不妨试着向他们推荐一款产品,最好是和健康、教育、理财有关的。他们或许会摇头,但请留意他们的问题:风险多大?能不能长期?性价比高不高?这三个问题若得不到清晰的答案,谈什么营销都是白搭。你可以当天试试,反馈结果会让你更快理解这群人的逻辑。
当然,这种逻辑也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“返工”。很多商家试图用年轻人的方式套在中年人身上,结果铩羽而归。去年有个品牌试图靠故事营销打动中年群体,拍了一支煽情广告,讲的是“父亲为了孩子的梦想拼命工作”。广告播出后,年轻人纷纷转发落泪,中年人却冷冷一句:不如给我打折。感动无价,但现实无情。中年人的心早已被现实打磨,他们要的不是情绪,而是实惠。
但事情也并非彻底悲观。若把视野拉长,你会发现,中年人的消费并没有消失,而是延迟。他们现在省下的钱,早晚会在老年阶段释放出来。那些已经拥有财富积累的一代人,随着退休逐渐来临,将会成为新的消费巨头。届时,他们的需求将从投资转向享受,从责任转向自我。这一市场的规模,远比当下的年轻人还要庞大。
所以,如果有人问我:能不能赚到中年人的钱?我会说,现在很难,以后可能行。因为中年人不是没有消费力,而是消费的逻辑,与你想象的完全不同。
回到最初的那个画面。橱窗里的光鲜诱惑,年轻人买单,中年人路过。他们没有停下,但心里很清楚:今天省下的,不是放弃,而是未来的筹码。正如一句古话说的,厚积而薄发。商家或许讨厌这种谨慎,可中年人恰恰是靠这种谨慎,熬过了风雨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